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还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率先实现首都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
北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复欧美城镇化的老路,也不走拉美城镇化的道路,不是城市功能在郊区的线性延伸,简单走“新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也不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简单递加,而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北京市市情的要求,结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时代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根本制度性鸿沟基础上的重新调整,既是郊区农村发展的机遇,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北京要改变以城市建设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路子,树立“以人为本”,以乡村发展和功能、管理、产业完善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公平共享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实现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
一是让农民成为社会主体。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拥有公平的国家公民身份。随着郊区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破除把人等级化的户籍制度,加快农民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要求日益强烈。由于转居农民文化素质限制,就业能力偏低,加之土地被征占后,村集体经济受到严重削弱,解决就业能力下降,农民往往处于就业无岗的境地。让转居后的农民拥有产业发展支撑,不仅有收入,更要有岗位,是农民顺利实现市民化转型的关键。
二是让农民成为收益主体,主动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随着中心城区产业和功能向郊区疏解和辐射,郊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郊区土地级差地价快速上升。通过农民集体自主开发方式,在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发展物业租赁经济,既满足了市场刚性的土地需求,又盘活了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资源,获得土地增值的级差地价收益,有利于农民主动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更好地保障当地农民的土地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尽量让农民成为经营主体。通过教育培训、财政倾斜、专项扶持等政策和方式,鼓励农民创业,获得比委托经营更好的收益。
推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口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快速膨胀趋势,城市资源承载和运行保障压力不断加大,对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造成交通拥堵、房价昂贵、空气污染、水资源瓶颈等。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2018.6万人,突破2000万大关,也已经大幅超过了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所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其中,外来人口约占1/3,是人口增量的主要来源。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加强人口调控管理,有效控制外来人口无序过快增长的势头。实施“以业控人,以房控人”,使人口增长从无序向有序转变,冲出人口重压的重围。要站在北京整体发展的大视角下,统筹考虑城乡发展,把郊区新型城镇化放到全市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高度上来,在技术创新条件下,优化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从而优化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城乡与区域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制度建设
城镇化是以城镇为主导,在市场条件下进行生产要素空间再配置以实现集约高效的过程。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可以得到优化配置,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而逐步完成城乡一体化。而在传统城镇化条件下,政府成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城镇化成为一个高度行政主导、审批主导、权力主导的一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资源错配”现象,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酝酿信用危机。特别是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用摊大饼方式建设城市,经营城市,城市运营效率很低,使传统城镇化发展不可持续。
根本原因是在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具有天然的行政区划特征,要素市场发育滞后,资源要素的配置和调解不是依据市场价格,往往是依赖行政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推进综合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巨型的大系统,如果让各个部门和地区按照自己的意思设计自己的系统,然后拼起来变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无法运转的。只有从顶层开始,一层一层地向下进行设计,这样建立起来的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才能互联互通,才能协调互动。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进整体改革,局部改革难以推进,不系统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城镇化可能陷于停滞。合理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保证产权保护,合同签约自由,及契约的有效实施。新型城镇化,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多层次的利益格局调整,只有在规划、国土、财政、税务等多个领域统筹推进综合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才能真正走到市场经济的正确轨道上来。
转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式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中心城产业和功能向郊区疏解和辐射,需要统筹考虑外来人口增长调控、资源与环境负担以及政府职责定位等多方面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促进村庄发展模式转变,不再延续过去各自为战,自我膨胀的发展路子。转变村庄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农民和集体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一些村庄着眼眼前利益,过多的发展租赁经济,外来人口多了,地都占没有了,结果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没有了,最终农民的长远利益也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二是部分发展与全局发展的关系。村各自为战发展模式是一种只顾自己、忽视全局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导致规划难以落实,村和镇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难以有效协调。
三是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关系。北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民、消灭村庄、消灭农业,而是在北京行政区域内进行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建设,既推进城市文明的覆盖,又发扬乡村特有文明的内涵,是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根本途径。
(作者系北京市农研中心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