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首页推荐 » 正文

哈尔滨市多模式推进城镇化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4-03  来源:中国智慧城市网  浏览次数:2860
核心提示:中国智慧城市网报道,道外区团结镇的国家级小城镇试点农民安置区40多栋楼投用,1300多户农民回迁新居,现代小城镇初具规模;阿城区阿什河街完成了2村8屯的撤并,配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推进了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呼兰区裕田村对13个自然屯集中改造,实现了改善居住条件与集约利用土地双赢……目前,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已然形成。在2日召开的哈尔滨市委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座谈会上,哈尔滨市对推进城镇化进一步进行部署,提出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工作的主题。
中国智慧城市网报道,道外区团结镇的国家级小城镇试点农民安置区40多栋楼投用,1300多户农民回迁新居,现代小城镇初具规模;阿城区阿什河街完成了2村8屯的撤并,配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推进了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呼兰区裕田村对13个自然屯集中改造,实现了改善居住条件与集约利用土地双赢……目前,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已然形成。在2日召开的哈尔滨市委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座谈会上,哈尔滨市对推进城镇化进一步进行部署,提出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工作的主题。

据悉,针对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特点,哈尔滨市以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方式量力而行地推动城镇化。在体制设计上,哈尔滨把推进八区城镇化工作的牵头部门确定在建委,把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牵头部门确定在农委。目前,全市各地把城镇化作为加快本地区发展、切实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根据各自的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农民意愿等实际情况,探索了一批推进城镇化的模式。依兰达连河、双城新兴等地通过支柱产业带动,形成产业带动模式;延寿县玉河乡依托长寿山旅游资源带动周边城镇化,形成旅游带动模式;宾县友联村通过拍摄《乡村爱情》带动城镇化,形成文化支撑模式;阿城区与农垦建三江分局、巴彦兴隆镇与兴隆林业局,通过政府与农垦、森工合作,形成场镇共建、局镇共建模式;五常通过建设重点中学带动周边发展,探索出公共基础设施带动模式。

据悉,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哈尔滨市将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各项规划和政策的衔接配套,做好顶层设计。各地将培育发展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通过产业的集聚、就业的增多,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各县(市)城关镇和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将突出地域特色,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就近吸引更多农民聚集。培养一批村企共建、社村共建、整村新建、旧村翻建、集体领建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打造新型农民社区,就地集中安置农民。在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公共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方面,将围绕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设计做出单项规划,并实现有效衔接;在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将根据推进城镇化的整体安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以重点开发的农村地区为突破口,统筹公共资源配置,加快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摆布;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加强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城乡同价;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共享水平,将城市公交线路、供水、燃气、供热网络和污水、垃圾处理网络,逐步向周边延伸,最大限度实现城乡共享;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将新型农民居住社区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养护等费用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实现城乡市政管理一体化。

哈尔滨市坚持“三化”同进,注重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通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多上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附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为他们安心在城镇生活解除后顾之忧。同时,注重以合作化的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推动土地集中,各区、县(市)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在此基础上,依托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其它经济实体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鼓励和扶持城镇工商企业等各类组织或个人投资土地规模经营,鼓励多种形式投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哈尔滨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按照客观规律和绝大多数农民意愿开展工作。在土地流转、宅基地整治、征占地补偿、集中居住和配套建设、落户条件等方面,更多地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特别注重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