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二维码应用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如今,二维码不只应用在查询促销信息、团购消费、在线视频等传统领域,电视媒体也开始利用二维码提升用户交互度,甚至街头小广告也用上了二维码。
但在当前二维码全面崛起的背景下,借助二维码传播恶意网址、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也开始逐渐增多。如天津市民刘女士在扫描二维码参加团购时,由于二维码中含有手机病毒,导致手机被扣除了百元话费。这也让如何确保扫码安全,避免上当受骗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二维码之所以会出现恶意吸费、诈骗等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生成方式简单,内容无人监管。目前网络上有大量的二维码软件、在线生成器方便人们制作二维码,几乎不存在制作门槛。同时也为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制造者打开了方便之门,通过此种途径他们可瞬间完成恶意下载链接到二维码的转制。二是暗藏木马等病毒。一些不法分子会将有毒或带插件的网址生成一个二维码,对外宣称为优惠券、软件或视频等,以诱导用户进行扫描。而这种专门针对手机上网用户的诈骗手段,多是采用强制下载、安装应用软件等方式,达到获取推广费用或恶意扣费的目的。三是消费者防范意识不足。部分消费者出于好奇,看到二维码后,往往马上拿起手机拍一拍、扫一扫,却忽视了安全问题。殊不知,一旦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的应用中染有病毒,那么安装到手机中就会遭遇麻烦。如果扫描的内容是被挂上木马的网址,则有窃取消费者手机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的风险,甚至被乱扣话费、消耗上网流量。
为让消费者在畅享二维码便利的同时降低安全风险,中国消费者协会呼吁广大消费者增强安全意识,谨防上当。
首先应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目前部分手机安全软件或与二维码扫描软件合作,或独立推出了带安全检测功能的二维码扫描工具。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后,会自动检测二维码中是否包含恶意网站、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的下载链接等安全威胁。如果有将会提醒消费者谨慎下载和安装,从而为消费者规避上当或者感染恶意软件的风险,保障用码安全。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二维码使用习惯,不盲目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消费者自身良好的使用习惯,是其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环节,也是降低染毒概率的另一重要手段。建议消费者选择来自安全可靠渠道的二维码进行读取,一般通过知名公司生码平台所生成的二维码优惠券、公开发布的广告中的二维码,不易被篡改替换。而对于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特别是路边广告、电梯内广告、广告宣传单、不明网站的二维码,消费者不要盲目扫描,如果扫码确有必要,则要提前检测。
最后在使用手机二维码进行在线购物、支付时更要谨慎。目前,部分网站上线了二维码支付通道,扫拍媒体广告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实现购物和支付。但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支付功能时,一是要保持警惕,看清网站域名,不要轻易点击反复自动弹出的小窗口页面;二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三是如果用手机和银行卡绑定,不要在银行卡内储存过大数额的资金,避免发生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