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由于信息化水平低,导致物流服务信息流转不畅,信息滞后于物流,管理成本高,直接带来了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困难和全社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信息化已经成为传统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亟待破冰。
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如何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支撑物流产业升级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在日前由工信部组织召开的物流信息化示范企业经验总结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无论从政策环境,还是企业需求、市场潜力等各个方面来看,物流信息化将很快破冰,驶入发展快车道,甚至在未来引领和提升物流产业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突破,关键是企业能否把握发展方向,充分挖掘信息化的价值,支撑和引导业务模式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
跨入发展新阶段
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信息化正在全面渗透和融合到物流活动中,成为现代物流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并且近年来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物流信息化水平也显著提升。近期工信部又发布了《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更是为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认为,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他指出:“通过发展物流信息化,不仅促进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和工业企业转变传统模式,向行业纵深方向发展,更切实提高了企业物流环节的效率,提高了行业共享服务、加强了产业链平台合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专家霍云福告诉记者,如今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现在则变得更加理性。企业不但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中逐渐摸索和形成自己的经验,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还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信息化规划和路线图。同时,他认为,这种认识的转变还体现在,大家不再一味地强调技术,而是更多地从需求出发。这说明物流信息化已经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成果进一步显现,未来发展将提速。
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则从更高层面对物流信息化进行了总结。他表示,物流信息化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基础业务上网,主要目的、效果是解决没有信息化管理手段时的“跑、冒、滴、漏”等问题。二是业务流程信息化,用信息化工具整合资源,实现流程协同和服务创新。三是利用或者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目前,一些优秀的物流企业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
顺丰的信息化建设路径体现了上述发展特征。随着上线实施了各种大型业务和管理系统,系统间的接口设计也日趋复杂多样,系统的整合和性能调优已经成为顺丰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这种整合的信息系统,很好地支撑了企业的业务发展。顺丰公共事务本部徐毅告诉记者,目前顺丰的信息化系统能够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快递的生命力就是快,快递信息化的根本就是实现时效性管理,也就说,怎样实现快。例如我们的收派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客户现场,客户的需求如何自动地匹配到相应收派员的终端上……这些都需要信息化系统的支持。此外,通过决策分析系统,还能够帮助企业战略决策,如在海外设立网点等,都是基于决策分析系统的结果作为支撑的。”
而在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看来,这种整合还在向着更大的范围拓展。他说:“目前一些物流企业已经不满足于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而是将信息化建设从内部管理向外部延伸,将信息系统与上下游企业对接,逐渐形成了对供应链的管理。”北京理工大学两化融合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生产性服务业研究所所长索沪生也认为,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的深入实施,通过不断实践和创新,部分示范企业正在逐步向价值链的高端转移,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通过加强对供应链管理的控制,实现对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盐田港集团就是在自身已经拥有很高信息化水平的同时,通过搭建盐田港国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并通过提升其信息化水平来推动整个盐田区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据平台建设运营单位盐田港国际资讯有限公司技术及发展总监吕哲介绍,未来该平台计划不断向供应链两端延伸,目标是打造一个全新的以海运物流为基础的、面向买家与卖家的国际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制造企业、货主、物流企业、金融、保险、口岸监管等单位的各种数据和信息资源,打通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屏障,建立一体化的供应链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全面提高物流各环节运营效率、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多管齐下破瓶颈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物流信息化发展面临诸多瓶颈,亟待突破。
姜超峰告诉记者,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靠自己摸索从头做起的,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由于缺乏体系性的引导,其信息化建设成本往往较高,效果却并不显著。“如果没有形成标准化模式、流程,就难以推出标准化的系统。”他说,“我们看到,国内3、4家钢铁企业所用的软件,各有其不同的业务流程和模式。而能否统一协调,推出形成钢铁行业物流的标准模式和为之服务的标准信息化产品;物流领域的业务软件,能否像财务软件一样推开,将极大地节约企业信息化成本。举个例子,在物流领域,开发一个业务软件大体报价30万元起;开发一套系统,起码要300万~500万元;一个占地3000亩左右的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费用大约为3800万元。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搭建公共物流平台,但运作情况一般都不佳,常常出现建好没人用的状况。”
徐毅也认为,对于顺丰来说,正是由于缺乏标准,系统繁多,导致运维成本较高。并且随着一些新的业务模式、新产品的推出,对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企业内位于不同地区的网点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统需要不断升级,面临许多挑战。此外,他还提到,对于快件路由的预测和预警方面缺乏适合的数据模型,这对于未来的资源调度、实施精细化管理等都有一定影响。一些新技术如RFID等的应用也有待推进。但由于成本过高,尤其在行业目前的利润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短期内很难有进展。他同时提到标准化建设方面情况还不够理想,但认为这跟整个大环境有关。“作为物流,快递,行业本身标准化建设还不够完善。”
针对当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戴定一从推动示范企业进一步发挥出“两化”深度融合的示范效应角度,对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信息资源的整合主要应体现在其基础业务方面,推动其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业务的规模化集聚,以及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模块化,具有在上下游更强的推广性;二是流程协同过程中要强调两业(制造业、物流业)联动互促,目前像汽车、医药、冷链等专业物流、专业供应链发展很快,一个共性是无论是制造业还是物流业都是通过应用信息化工具找到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点;三是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要解决好政府职能与增值的商业服务之间的冲突。我们看到有很多平台由于政企不分,造成投资失败,业务没有吸引力。而深圳盐田港国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创新点在于,解决了平台的行政背景和商业服务创新的冲突,采用“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建设运营模式,为客户提供从交易到结算、从物流操作到口岸通关、从信息资讯到增值服务的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
董宝青最后表示,当前物流信息化推进确实存在许多难点。从意识上来说,各地政府和企业一把手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尚需提高。并且当前各行业物流信息化标准较为混乱,很多行业“为了标准而标准”,导致标准并不适用于实际工作。对此,他倡导要做“有生命力的事实标准”,需要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起到带动作用,而《工信部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将对标准建设起到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必将加速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他同时表示,未来将以20家示范企业为重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同时,还将通过实施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试点示范工程、主制造商供应链信息化提升试点示范工程、重点领域物流信息化提升试点示范工程、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建设试点工程、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军民物流信息化体系融合试点示范工程、重点物流信息化标准研制应用工程、物流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等重点工程,务实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