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智慧城市开辟信息消费巨大空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1-13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浏览次数:2176
核心提示:智慧城市建设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是信息投资和消费的重要领域。目前全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级大城市外,杭州、厦门、珠海等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智慧城市建设。
  • 位置属性:头条二
智慧城市建设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是信息投资和消费的重要领域。目前全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级大城市外,杭州、厦门、珠海等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智慧城市建设。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其中,湖北省和广东省的“智慧城市群”分别涉及17个和21个省内城市。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技术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到2015年将超过2万亿元。

智慧城市将吸引信息领域大规模投资。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布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均围绕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来进行。这将带来信息技术领域海量投资需求。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试点投资总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3年组织开展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经费总投入将不少于3600万元。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新的投资热点。“十二五”期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保持35%的增速,2012年到2015年累计将达到近2.5万亿元。2012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预计为475亿元,预计2012到2015年累计达到4200亿元。

智慧城市开辟信息消费巨大空间。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金融、智能社区、智能家庭等一系列智慧应用将明显促进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快速增长。据估计,未来5年,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额将近乎线性规则增长,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0%。网络消费将成为智慧城市重要的消费方式。网络消费正在将层出不穷的信息服务、花样翻新的产品与内需市场直接相连,把居民的消费需求变成网页上一桩桩实实在在的交易。预计到2012年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达1.3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电子商务对消费品市场以及中间品市场的需求扩张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智慧城市将成为扩大信息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有效手段。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拉动市场需求扩张促进信息消费和投资大规模增长。这主要体现在智慧城市建设本身需求的巨大投入上,如对智能交通、水、电、气、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推动城市将大量投资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电网建设,这将是信息领域投资长期增长最大的驱动力。如宁波市围绕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感知化建设,在未来10年内,每年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不少于10亿元的财政专项支持;并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唐电信在内的19家企业签约,共同在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方面展开合作,企业投资额将超过200亿元,成为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智慧城市通过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智能化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设施、文化教育及科学研究系统、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市场体系等,为信息消费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居民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而且不断孕育着新的消费和投资热点。智慧城市的标志是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运行、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并对城市中目前所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与整合应用,综合利用信息、知识、经验等资源和智能技术,使城市管理精确高效、城市服务及时便捷、城市运行安全可靠、城市经济智能绿色、城市生活安全舒适。因此,要加大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力度,科学运用感知、传输、智能计算和处理等信息通信技术,增强城市空间要素的可感知度,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信息消费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