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转型
土地城市化不可逆,须慎之又慎
上海的新型城市化是人口、土地和产业三方面并驾齐驱的系统化过程。上海的土地(空间城市化)、产业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上海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第一步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柱产业,如宝山钢铁、金山石化等推动的。钢铁、石化和造船等产业靠江靠海的大项目,形成了从海岸江岸向腹地辐射的产业带;第二步是靠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推动的;第三步是靠城市规划推动城镇化,以中心镇、新城建设为重点,使得中心城市向郊区扩张,土地发酵,但人口和产业的城市化仍滞后。
在城市化中,要处理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五个方面的关系,也就是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但目前我们普遍的认识还是平面的、没有“站”起来。在上海的人口城市化方面,如果单从户籍城市化来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小郊区的发展格局,农民仅200多万人。但若考虑到超过1000万的外来流动人口,人口城市化就是值得正视的大问题,对城市公共资源会带来很大的压力。目前,要加快发展产业的城市化,其次人口的城市化要加快,而土地的城市化是不可逆的,应慎之又慎、适度慢一点。
“轻上海”是新型城市化路径
新型城市化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特大城市普遍面临土地资源承载力和人口资源承载力双重压力的现状下,探索适应消耗生态资源少、产业经济效益高、吸纳就业人口多的可持续转型发展新路径, 对此,有学者建议打造一个“轻上海”,取代以前的“重上海”。
郁鸿胜亦持同样观点。他说,未来十年就是要让上海摆脱沉重的资源负担,越变越“轻”。这种“轻”,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产业变“轻”。上海产业从传统上看是靠重工业驱动,除地质、矿产等之外,重工业门类齐全。今后要从“重粗黑”转向“高精尖”,让以“轻量”为鲜明特征的高端制造业、服务经济、智慧产业等成为主流。第二,人口结构变“轻”。应通过合理引导,让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比重提高,通过机制性举措减少下岗、减轻政府解决就业的担子。第三,生态环境压力变“轻”。通过绿化、生态建设,上海人的心情变轻松了,眼光也更轻扬,体现出更多的国际大都市居民的自信和包容。
总之,上海城市之“轻”,就是城市的新型化、生态化。在郁鸿胜看来,目前广州推进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其核心内容也涵括低碳、智慧、幸福等要素,这其实也是从传统发展模式之“重”到新型城市化路径之“轻”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这一类特大城市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盘活市域城镇群驱动城市转型
上海“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深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市域城镇体系”与郁鸿胜近年倡导的“上海市域城市群”概念不谋而合。郁鸿胜说,上海市并不仅仅是单个的城市概念,更是一个大、中、小城市(城镇)组成的城市群,因为上海除了中心城市,还有9个新城(相当于次中心城市),有100多个镇(其中有15~20个新市镇,人口均超过30万可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有一批城镇可以发展成为小城市)。从事实出发,我们都应该以“城市”的定位来发展它们。上海形成了一个城市连绵带,这正是上海与很多城市的新型城市化的区别所在,也有望为城市转型提供更强劲的驱动力。
未来竞争就是城市群的竞争,城市群是打破行政区划疆界的最有效的方式。发展上海市域城市群属于上海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也需指出,目前上海的城镇建设尚未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等级体系。新城数量偏多、人口集聚规模不大,难以适应经济增长带来的城市化快速扩张的要求。
他建议,上海应优化城镇体系,建立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等级规模体系,改变传统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城镇行政体系,创新经营城市的发展与管理理念,形成三大重点发展区域,集聚发展50个左右的产业园区规划单元,建设600个左右的中心村,构筑上海市域特大城市、大城市(次中心城或副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四级城市等级规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