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宽带的“光速”时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06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网  浏览次数:1482
ODN拒绝“黑匣子”

考虑到网络资源的有限性、业务量的猛增以及业务种类的复杂性,我们一直希望有限的网络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并且在网络运行、维护中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来管理和控制。ODN作为光纤接入网中最重要的网络基础资源,因其无源特性,一直是网络管控领域里的“黑匣子”。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推进和电信运营商的宽带提速工程深入实施,大规模的光纤接入网建设需求将呈爆炸式增长,ODN也将随着FTTH的大规模建设迎来新一轮的部署高峰。如果不对ODN加以管理控制,仅仅靠人工方式来进行管理和判断,时间一长,必将在网络底层形成一个大规模的未知地带,其潜在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我们需要在ODN层面引入智能技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智能ODN的部署,需要运营商从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等各方面加以积极推进。结合ODN此前部署的诸多经验教训表明,ODN产品的标准化和产品品质都十分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长期稳定性。目前,ODN的产品标准化进程较慢,标准化进程的缓慢造成了“市场适应产品”而不是“产品适应市场”的局面,因而在后续制定标准时,要么因为标准中不同技术争议较大而拖延进度,要么不得不迁就已有产品较低的标准而埋下质量隐患。同时,产品标准不统一、一味追求低成本导致施工的难度加大。缺乏标准化,对于网络的长期稳定性也带来影响。因为,每个光纤接入用户到局端设备之间由多段光缆及光学器件连接而成,任何一个部件有瑕疵必将影响稳定性,而在当前检测手段缺乏且ODN产品检测难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众多的“鱼目”混在其中,制约了大范围的网络敷设。

因此,要解决光纤接入网的诸多难题,首先要从基础做起,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建设特点加快ODN产品的标准化,并切实解决质量问题,从而加快光纤接入网的建设进度并提升ODN品质。应大力发展智能化ODN技术的应用,彻底解决ODN的管理问题,最终建成一个具备快速施工及维护特性、可管控的高质量网络。

2012年,我国产业界在智能ODN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进展,包括ODN标准化、产品快速检测方法、合理降低成本等研究成果被行业标准、各运营商企业标准予以采纳,对于国内规范化采购、使用智能ODN产品提供了有力依据。智能化ODN领域也涌现出一批符合国情的技术和产品,为后期实现可管、可控的光纤接入网奠定坚实的基础。

光纤创新高潮将来临

2012年,得益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升温,光纤到户市场的推进,我国光纤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市场需求旺盛,新技术日趋成熟,与光纤相关的光缆产品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能满足未来需求的新一代光纤技术还有待开发和突破。

目前,光纤市场需求的主体仍是G.652系列光纤。此系列光纤在技术和生产上已经相当成熟和稳定,产品和技术上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开发的光缆产品方面。一方面,国内的特种光缆市场有新的突破,特别是海底光缆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标志着我国海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为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光缆产品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人们开发出光电复合缆以满足移动通信机房到基站之间传输和供电需求。而为了适应管道资源日趋紧张的现实,光缆产品也在向大芯数、小体积的方向发展。

光纤到户市场的发展带动了G.657光纤市场的增长。目前我国的G.657光纤生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此类光缆主要应用在接入的末端,芯数较小,目前在光纤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还很有限。但这一产品增长潜力巨大,未来市场前景看好,相信随着市场的扩展,其生产成本也有望进一步降低。

在技术含量最高的光纤预制棒领域,我国的生产能力在2012年有所提高,但尚不足以改变进口预制棒比例过高的现实状况。2012年,因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引发的中日关系危机使这一问题更为引人关注。要提高我国的光纤预制棒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还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光纤技术,特别是光纤预制棒技术的重要性,制定促进光纤技术研发的政策,推动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发展。

从全球通信以及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发展,人们对带宽的需求正在迅猛增长。这也对宽带网络赖以发展的光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光纤的传输距离和传输带宽成为光纤技术面临的新挑战。有专家提出,光纤技术新一轮的创新高潮即将来临。在这一趋势面前,我国的光纤产业能否实现赶超,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 宽带中国 网速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