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智慧应用 » 应用资讯 » 正文

四川旅游业实现大跨越 “十二五”智慧旅游是趋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06  来源:四川新闻网  浏览次数:579
核心提示:四川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其多样性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是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历来就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之说。
过去五年,是四川旅游飞速发展的五年,是让全世界啧啧称赞的五年,更是四川旅游崛起的五年。这辉煌的“十一五”的五年里,四川旅游人铸就的不朽成就。

四川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其多样性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是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历来就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之说。

四川是中国“国宝”大熊猫的故乡,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先后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卧龙、九寨、黄龙、亚丁被列入联合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自贡世界地质公园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另外还有国家级遗产地5处,中国最佳及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23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5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个,国家湿地公园7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4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6个。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区到丹霞地貌,雄秀奇幽,风光旖旎、一应俱全,素有“风景省”的美称。尤其是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场之一的川西横断山区、雪峰卓立,林海苍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汹涌澎湃,奔流其间,形成了许多神秘、险峻的旷世奇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四川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类、120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29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9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11家。从古代水利工程、古镇民居到名人故居、伟人故里,从寺庙道观、石刻壁画到现代艺术博物馆,从史前遗址到现代建设风貌,应有尽有。南丝绸之路经过四川往南延伸;三国豪杰在蜀道上演绎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举世瞩目的红军长征在川西走过了最艰苦的一段历程,英勇的红四方面军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四川还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泸沽湖摩梭人走婚风俗、康定跑马山转山会、凉山彝族火把节等独具魅力,民族风情浓郁。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闲适的茶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倾倒了无数海内外宾客。

党的十六大以来,四川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五年来,我省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综合功能愈发凸显,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改善,旅游业的产业定位空前提升,已全面融入四川省的发展战略。

截止2011年底,四川省旅游总收入达2449.15亿元,比2010年增长29.9%,比2007年翻了一番;接待入境游客164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5.9亿美元;

2012年1至9月,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2521.8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33.1%,完成全年2800亿元目标任务的90.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56.02万人次,比2011年同期增长29%;实现外汇收入5.63亿美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30.4%;接待国内游客3.45亿人次,比2011年同期增长26.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85.24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33.1%。

一连串的数字折射出四川旅游业辉煌成就:出境游呈现强力增长、国内游持续增长、入境游缓慢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回顾:

先导产业惠及民生 推动四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十一五”时期,四川省旅游发展经历由高点发展到落入低谷,再到恢复重振的“V”型曲线。这条曲线的指向,正是四川旅游创造自身发展史乃至中国旅游业史上奇迹的路线图。

探底回升的“v”型,背后是四川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什么谜底?

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介绍道: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际,回顾过去的五年,四川旅游既经历了地震重创后的低迷期,也创造了三年超过震前水平的辉煌业绩。随着旅游环境的不断优化,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四川旅游在境内外的总体形象进一步提升,四川旅游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5.12特大地震后,国务院批准的《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明确了旅游业的先导产业地位。《规划》提出民生优先、供需并重、安全减灾、重建为主和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四川灾区旅游业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调整进行了全面安排。

震后不久,四川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优先发展。地震灾区经过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四川旅游业成为灾区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极,实现了“再生性”跨越。

震中汶川在震前曾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然而,地震让很多工厂倒塌,在灾后重建中,考虑到汶川有着秀美山川、多彩民族文化,汶川县把旅游产业恢复重建作为推进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县的产业定位也由震前的“工业、农业、旅游业”,调整为“旅游业、特色农业、工业”。

震前,王大姐是汶川县一家厂的职工,一个月的工资1000多元。地震让工厂毁于一旦,在震后她开起了火锅店。“刚开业的时候游客不怎么多,可自从去年国际旅游节在我们水磨古镇举办,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现在就是淡季,一个月纯收入也有八千多元呢。”王大姐对震后的变化深有感慨。

2011年,旅游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已经恢复到了6.1%,今年前三季度达到了7.1%。郝康理局长告诉记者:“从统计学规律来看,占比达5%就是重要产业,可见,旅游业对四川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灾后恢复重建的效果明显:2009年,四川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在地震第二年就超过了震前水平;2010年,四川旅游持续恢复振兴,在“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时,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09亿元;2011年,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后,更历史性地达到2449.15亿元,同比增长29.9%。

2012年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广元市共接待游客198万人次,同比增长110.17%;实现旅游收入5.99亿元,同比增长126.33%。虽然今年的长假比去年多了一天,但是游客和收入“双翻番”仍是相当难得的成绩。

其实,广元旅游的快速发展只是四川旅游的一个缩影。从地震发生前的2007年至今,四川全省的5A级景区从3家增加到5家,4A级景区从31家增加至89家;五星级饭店新增6家,四星级饭店新增39家。旅游功能的不断完善为旅游产业的恢复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郝康理局长告诉记者:“目前灾区的发展还在继续推进,灾区旅游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积极参与也必不可少。我们要进一步打造休闲娱乐产品,要让老百姓们不仅去那里观光,更要去那里去度假。”

如今的四川旅游产业不仅发展速度快,也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同步发展。旅游产业正朝着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前进。

 
关键词: 四川 智慧旅游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