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首页推荐 » 正文

四平市信息惠民工作风生水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26  来源:吉林日报  浏览次数:2419
核心提示:2014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发出通知,正式将四平市列为全国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以“2014·6·23”为标志,四平踏上了信息高速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信息惠民催生“智慧生活”,增强百姓幸福感。
2014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发出通知,正式将四平市列为全国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以“2014·6·23”为标志,四平踏上了信息高速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信息惠民催生“智慧生活”,增强百姓幸福感。

基础设施粗具规模

在基础计算资源及网络设施方面,四平市民生服务构建起良好基础:

云计算基础支撑平台已具雏形。四平市依托本地主导运营商,专项支持建设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云计算中心机房,为各类智慧民生应用提供安全、便捷、低成本的计算及存储服务。截至目前,四平市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已在云计算平台上搭载了平安城市高清治安监控应用、智慧医疗健康档案应用、智慧安监安全监管应用、智慧城管市容巡查应用、智慧社区宝宝在线应用、智慧农业手机支付应用等一系列惠民应用系统,带动本地云计算支撑能力日趋完善。在借力运营商公有云平台的同时,四平市在部分领域探索构建政府私有云平台,依托已有系统资源,逐步打造承载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就业服务信息化系统、劳动用工备案系统等,服务延伸至全市城乡。

高性能网络实现城乡有效覆盖。在固定网络接入方面,四平市近年来平均每年投资1500万元用于光纤城域网建设,已实现全市所有新建楼宇100%光纤到楼,市区所有行政服务机构全部联网,市区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普遍提升到6M以上,固定网络覆盖及承载能力指标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在无线网络方面,四平市已基本实现3G网络的市区无缝接入,用户规模超过10万,并在火车站等人流集中地区部署无线局域网热点,目前正大力推进以TD-LTE为代表的4G网络建设,以尽快实现城乡全面深度覆盖。

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框架已具规模。在线下民生服务方面,借力政务信息化建设,四平市逾8000平方米的政务大厅,提供“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共设置服务台189个,统一纳入行政审批部门42个,行政审批项目354项,基本涵盖居民生活、企业运营日常所涉及的全部业务;在线上信息服务平台方面,四平市政府网站成为政务公开及面向全体市民提供高质量便捷服务的高效渠道,政务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市长信箱与群众互动频繁,紧密围绕市政府重点工作、重大决策及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各专项功能模块用户访问规模与日俱增。

政府主导保障有力

落实领导机制,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信息惠民领导小组,把各项任务全面分解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每个领域指定信息惠民接口负责人,在工作小组领导下联动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将信息惠民工程纳入全市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范围。领导小组负责将任务分解到项目,落实到各部门,由各部门签订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和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每周一联系、每月一专报、每季一会议的项目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惠民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

加强宣传引导,调动社会力量。加大对信息惠民的宣传引导,加快民生领域信息化发展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相关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在行业自律、技术推广、数据统计、应用监测、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调动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业积极性,参与信息惠民增值业务服务,形成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多渠道筹资,市场化运营。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模式创新。在项目融资方面,基于政府引导、企业建设模式,以市场为主体多方筹措资金,政府负责各领域的顶层设计,建设资金主要由承建企业自行筹集。在信息惠民平台和服务运营方面,由主导运营商和先进IT企业联合进行专业化运营,负责整个信息惠民平台建成后的运营维护,政府向其购买服务。政府监督信息惠民平台运营和数据开发利用,对开展信息惠民信息增值服务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奖励或补助。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作为信息惠民引导资金,公开招标,选取愿意先期投资建设、后期运营维护的运营商和IT企业,使信息惠民实现长效运转。

健全配套政策,完善制度环境。以制度建设保障并带动信息惠民项目建设,初期重点围绕《四平市信息惠民信息共享条例》、《四平市惠民信息开放条例》等制定政策,逐步将惠民工程纳入法制化轨道。利用国家出台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持续完善四平市信息惠民标准规范相关工作,着力推进制定全市统一通用的信息业务平台设计规范、数据资源格式标准规范、惠民共享信息规范、信息服务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等。

多元服务全面升级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目前已建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服务公共卫生网络,医疗信息服务能力延伸至村落,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医疗网络互联互通。

居民健康档案实现有效覆盖,健康数据信息库基本完善。初步建成以市信息数据库为平台,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点的全市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共享系统,使居民分散的诊疗与健康信息,以持续积累、动态更新的档案方式进行管理,依托专业数据软件,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动态更新、信息共享、服务协同、辅助决策等网络化自动管理。目前,四平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位列全省前列。

医保平台功能体系不断完善。医保信息化平台全面升级,扩展优化了业务功能系统,市级统筹覆盖全市城乡职工的居民征缴、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研发了以信息管理和记录为核心的业务管理系统,构建了以资(基)金管理为核心的会计核算系统,并重点聚焦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和医疗统筹金管理。

医保省内异地结算国内领先。早在2008年,四平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启动全市统一医保信息化结算。在市政府推动下,全市所有辖区医疗保险基金实现统筹管理。2013年,该市率先探索建立异地就医平台,在国内率先启动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业务,为参保人员解决异地就医垫付多、报销难的问题。

医保网络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四平市医保平台以市社保网络中心为核心结点,业务专网覆盖市区、乡(镇)、社区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医保经办大厅,以及绝大部分街道社区和重点乡镇,市域网覆盖率达83%。

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进展迅速。经核实确认并经过专网上传到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的电子数据已达30万人,占全市人口10%,一卡通推进速度全省领先。

就业服务平台一体化深度覆盖。立足本地需求,专项定制开发了《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系统,功能包括就业登记情况、失业登记情况、享受就业扶持政策情况、接受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情况等。立足农业强市,定制构建的农村劳动力管理系统运行3年,信息记录超过1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资源入机率达95%以上,涵盖农村劳动力资源登记、引导性培训登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统计等一系列重要指标数据。此外,还建设了《失业人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就业困难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为居民就业提供了有效信息化支撑。构建了市、县、乡(镇街)、社区(村屯)四级就业创业服务网络,覆盖全市城乡人口。

养老体系初步建立。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全市80个城市社区已实现100%覆盖工作目标,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配备3名专职人员,具备单独办公室并配有电脑、打印机等基本信息化设施。服务站对辖区内老年人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建立档案,对有服务需求的空巢、高龄老人建立联系卡,随时为本辖区内老年人提供生活、医疗、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

食品安全监管稳步推进。四平市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多样化食品安全基础性平台逐步建立。正式投入使用食品安全举报系统,统一早期分散化监管模式,有效缩短受理时间,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防范风险。

教育信息化省内领先。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校园宽带接入、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已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教育教学信息网络系统,包括覆盖小学、初中主要学科、重点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视频教学应用系统、网络教研应用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功能包括信息发布、教研培训、课程答疑和省内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该平台为市、县(区)、校提供统一公共平台及各级门户网站,实现各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四平市教育信息网于201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门户50佳”。申报国家教育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与应用模式探索”信息化专项试点,成为吉林省唯一地市单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辐射全省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建设。

公安监控有效覆盖。目前四平市共建成社会点视频探头4万多个,公共点位视频探头1400多个,其中高清探头800多个,基本实现重要街道、公共场所、各类学校等重点区域监控无死角。近年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四平市共查获各类违法人员322名,破案457起;服务群众1231次。

无线城市平台广覆盖。目前,无线城市平台实现了“一站式”政务办公服务、“一揽子”民生信息服务、“一键式”便民生活服务,共四大栏目六大应用。

社区服务平台功能完善。全市每个社区设有独立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配备垂直化网络保障平台,行使日常的管理、服务、保障、教育、安全稳定等功能。所有社区服务中心均已实现宽带接入,并应用各部门的垂直化网络保障平台,为居民办理5大方面40项服务。
 
关键词: 信息惠民 试点建设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