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智慧应用 » 应用资讯 » 正文

电子政务建设急需国家级“专有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18  来源:中国财经报  浏览次数:1133
核心提示:我国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十八大将信息化列为“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一,意味着信息化将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核心力量之一。当前,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与条件。云计算技术以其虚拟化、可扩展、可靠性等优势,在推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共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应用领域:电子政务
我国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十八大将信息化列为“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一,意味着信息化将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核心力量之一。当前,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与条件。云计算技术以其虚拟化、可扩展、可靠性等优势,在推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共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子政务飞上“云端”

所谓“云”,通俗地讲就是集中,云计算就是通过一个超大型机房将分散计算、分散存储实现集中计算、集中存储。2013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对使用云计算技术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从顶层设计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和总体规划。为了进一步推广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2013年9月,工信部确定北京市等18个省级地方和北京市海淀区等59个市(县、区)作为首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示范地区。

各地政府积极探索采用云计算来满足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需求。洛阳“智慧旅游平台”,通过采购公共云服务来满足旺季的弹性需求,该平台在每年的旅游旺季(4月-10月)系统访问量是其他时间访问量的3倍左右。据了解,“智慧旅游平台”借助公共云平台的弹性资源服务实现按需租用,从而节省项目硬件采购成本。杭州“电子政务云”通过阿里云、华数集团、浙大网新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来建设私有云,用政务云打破委办局信息化系统各自独立建设为主的局面,解决投资浪费问题,逐步形成按需分配地向各委办局提供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的政务信息化的支撑模式。厦门市政府搭建以云计算为基础,承载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健康云等相关应用的数据中心,建成全市统一规范、集约安全、开放服务的厦门健康医疗云计算平台。

贵州省开通了“云上贵州”云计算系统平台,为贵州省电子政务云、贵州省工业云、贵州省智能交通云等“7+N”云工程提供云服务。“云上贵州”系统平台上线运行后,除有特殊需求外,贵州省所有省级政务部门将不再自行购买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等硬件设备,不再自建机房,政府数据统一存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这为政府部门数据互通、共享、开发利用、资源整合提供了平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将来,贵州还可供电一样向全国提供云计算、云存储和宽带资源等服务。

为了推动云服务在政府和公共事业机构中的应用,在财政部、工信部、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等单位支持和指导下,“数据中心联盟”开展了政府采购云服务所需的标准、采购指南的编写工作,目前已经在产业界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主要文档的编写工作,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打下了基础。

力避重复建设私有云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政务外网覆盖率达到100%,各部门普遍开展了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部门核心业务电子政务覆盖率快速提升,电子政务应用已经跨过了起步阶段。

但在中央国家机关层面上,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开展组织建设电子政务云。中央国家机关信息化建设体量最大,需求更为迫切。有关部门和单位已经开始采购社会云服务,但信息安全问题存在一定隐患,并且这不是对云服务商提出安全要求就能解决的,苹果云泄密丑闻、斯诺登事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的部门和单位为保障信息安全,纷纷在着手分头建设“私有云”,满足于“自建自用”,极有可能形成新一轮重复建设。建议相关信息化主管部门研究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规划,采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子政务模式,统一采购软硬件设备,对基础软硬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维,准军事化管理。

建设电子政务专有云优势明显,将使中央国家机关总体能耗降低20%左右。

建设电子政务专有云相比传统的电子政务建设方式有多方面的优势,不但可以减少财政投入,降低运维费用,促进节能减排,避免重复建设,保障信息安全,而且便于各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发挥电子政务的整体效益。

例如,云计算可以明显降低数据存储成本,可以达到从5000元降到500元的程度,是“数量级的革命”。另外,从电耗一项指标来看,据初步统计,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用电近2.5亿度,电费支出2亿元以上,各部门数据中心机房耗电量居高不下,平均占到各部门总耗电量的30%,有的部门数据中心机房耗电量占到其总耗电量的50%以上,能源节约的压力很大,实施云计算也能够使节能降耗达到一个数量级,即达到节电80%-90%的效果,中央国家机关总体能耗将降低20%左右,保守估计每年至少节省电费4000万元,中央国家机关节能工作将实现重点突破,云计算对完成节能目标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应优先采购国产软硬件

推行电子政务云,必须要考虑电子政务云对国内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推动。在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过程中,应优先采用国产软硬件,推动我国信息技术和产品加快实现自主创新。此外,采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不仅是从带动我国云计算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从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角度上看,国产软硬件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由国家政治问题导致的信息泄密的可能性。当前,IBM、微软、英特尔等公司已在我国展开云计算技术专利战略性布局,对我国云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必须高度重视。我们应及早考虑云计算专利战略布局,加大云计算国产软硬件应用,以应用带动技术和产品创新,确保电子政务云平台安全。国家应对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采用国产软硬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加大对自主可控云计算的支持力度,尤其在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层面和操作系统、中间件以及云应用软件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并从建设信息产业整体生态环境入手,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软硬件、应用、运营等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发展。以云计算为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推动国内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社会云服务依然需要

将分散的投资和运维经费集中起来,投资建设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专有云,成为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云计算的主要载体,并不是对社会云资源的全面排斥。对于非敏感信息、非涉密信息仍然可以实行政府采购云服务。考虑到很多中央部门掌握的多是全行业的整体大数据,而非局部的、区域的信息,极易构成涉密信息或敏感信息,对是否构成敏感信息、涉密信息应当放在云计算、大数据的新的技术背景下,有关部门重新分类提出界定依据,明确程序标准和监管主体,避免自我判断、自我裁量,以适应电子政务建设需求,跟上时代发展。社会云服务机制灵活、市场销售公关能力强大,中央部门和单位正处在新浪云、阿里云、浪潮云等强大的销售攻势包围之中,急需我们拿出新的定密标准,否则,将来数据迁移将会产生新的浪费。

科学建设专有云

云计算综合运用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和海量数据管理技术,为电子政务云平台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集中部署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但云计算本身并不足以成为电子政务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充分必要条件。由于现行投资管理制度缺乏对信息化工程统建共用的引导,同时各部门为维护自身利益竞相争夺信息资源,因此,电子政务云不能靠部门自发建设,必须优先加强制度建设,依靠制度法规强制推动。一要调整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优化投资建设和购买服务支出结构,引导电子政务项目从自建向购买服务转变,逐步减少硬件增量采购预算直至停止。二要调整电子政务项目审批制度,对建设项目进行集中投资管理,严格控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和网站分散建设和运维。预算和投资不做出实质性调整,各部门如果用买硬件的钱“擅自”去买服务,采购云计算服务就会成为违反财经纪律之举。三要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办法,整合利用现有数据中心软硬件设备存量资源,建立电子政务云平台,强制推动信息资源、业务应用系统等向云平台迁移,逐步减少对社会云资源的依赖。

由于电子政务云建设的专业性强,周期漫长,可以考虑从专业机构整体收购已经建成、运行较为稳定的社会云平台,全面接管实行军事化管理,招标采购工作可依托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实施,这种方式可以缩短电子政务云建设周期,减少技术风险,以最短的时间推广部署。国家信息中心等机构在建或已建成的云,规模偏小,服务能力有限,快速对其进行增容、扩建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率的途径。

建设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专有云事关重大,需经党中央、国务院高层决策。这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项目论证、方案设计、标准制定、宣传培训、队伍建设、运行服务等一系列组织实施工作,需要网信办、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国管局、保密局等部门明确职责分工、确定牵头单位、建立工作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实现协同配合。我们认为,从维护信息安全的角度、从促进节能减排的角度、从建设节约型政府的角度,倡导、呼吁、研究、推动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国家级专有云的统一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电子政务 云计算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