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近几年,作为省级中心镇的白水洋镇,依托生态资源,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
一、现状与问题。
白水洋镇地处临海、天台、仙居三县市之交,是临海西部的区域中心。过去的白水洋,曾因首创全国股份合作制企业而引领全省股份经济发展;因商贸丰富而在台州声名鹊起。新一轮撤扩并后的白水洋发展缓慢,城镇面貌变化不大,在省级中心镇序列发展中远远落伍。主要表现为:
一是城镇规划滞后,功能布局乱。该镇管辖123个行政村,人口10.4万。长期以来,镇区规划管理工作存在量大面广、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等因素,造成了城镇原有规划缺乏前瞻性和详细规划,建城区面积仅2.5平方公里,城镇规模不大,功能分区布局杂乱,路网结构不合理,主街道交通拥挤;公共服务部门大多分布在双港路、永安路,与商业区块混搭,埠头等部分居民区与企业交叉“混居”,存在安全隐患。
二是要素瓶颈突出,基础设施弱。土地要素方面:受“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经济”诸因素影响,涉及土地征用时,群众抵触情绪强烈。资金要素方面:该镇是人口大镇、经济小镇,地域面积大,财政资金溃乏,公共投入后劲乏力,造成基础设施功能薄弱。配套发展方面:大批功能性基础设施还在规划建设中,支撑和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宾馆只有3家,且设施大多已经老旧,购物、娱乐等设施数量少、档次不高。
三是产业支撑弱,人口集聚度低。该镇产业“低、弱、散”。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35家,其中规模上企业仅14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项目技术含量不高,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现有1家农业龙头企业、11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但带动能力不强、辐射面不广。第三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和人口聚集效应,集镇区总人口仅1.7万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1500人。
四是群众观念落后,城镇形象差。群众思想保守,观念相对落后,民风彪悍,加上执法力量不足和管理体制等种种原因,城镇管理难度较大,乱搭乱建等违章现象屡见不鲜,造成集镇区建筑无统一立面、无统一楼层、无统一风格。群众卫生陋习一时难以改变,乱堆乱放、乱停乱靠、乱接乱架等现象突出,影响了集镇整体形象。
二、探索与实践。
本届党委、政府通过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确定了2012年到2016年的发展定位:以“生态秀美、工贸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山水小城市”为总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拉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新崛起”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16年建成区面积扩展到5平方公里,集镇功能不断完善,辐射能力明显增强,特色产业带动功能充分凸显、城乡统筹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民生事业明显改善的小城市发展格局,成为乡村绿色示范区建设领航者。近几年,全镇上下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作风为保障,奋发图强、聚力破难、实干争先,城镇化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一)高屋建瓴,优规划。该镇从自身的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出发,按照生态环境美、产业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承载能力强的发展目标,高起点、宽思路、大手笔规划,重新测量镇规划区地形,编制了《白水洋镇总体规划》、《镇新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白水洋镇给水和排水专项规划》、《西部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控规单元划分等规划,逐步完善村庄规划,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规划体系;并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契机,积极做好两规衔接,为后续建设留足空间。
(二)创新驱动,促产业。一是做强工业。以小微企业集聚区为平台,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选商择资,着力引进一批污染少、附加值高、产业集聚能力强的项目落地;整合罗渡工业区块,坚持“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做精农业。大力推进杨梅、桃、茭白、茶叶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基地化、品牌化、安全化建设,打造4张农业金名片,凸显特色农业的精品亮点。三是做兴三产。围绕“全境景区、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以黄南古道休闲游为主轴,以精品线路建设为抓手,灵活联结桃、杨梅观光区,做足四季节庆的文章,唱响白水洋山、水、果的品牌。同时,做好小城市综合体等专业市场的项目引进,促使第三产业快速成长。
(三)攻坚破难,强基础。针对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土地政策处理、资金筹措、项目推进等“三难”问题,一是破解土地制约。2012年以来,已完成1000多亩的征地工作。在征地过程中,创新了干部五分工作法,也铸就了“奋发图强,聚力破难,实干争先”为核心的白水洋精神。二是主攻新区建设。新区建设是以西部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抓好农商银行大楼、西部电力生产基地、人民法庭项目及御景华庭商住小区建设,形成新行政圈,同时完善新区路网建设。。三是完善城市功能。计划迁建市第四人民医院,目前,已完成农转用报批组件工作;新建污水处理厂,进入试运行;完成双港移民小区等项目,配强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同时,修建朱洗纪念馆、戚继光文化公园,把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融入城镇建设,形成独具白水洋特色的主题文化。
(四)踏石留印,严管理。一是抓集镇整治。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为契机,全面整治集镇区乱搭建、乱堆放、乱占道现象,集中整治了五加溪、双港溪、渭溪等溪流,黄沙大道亮化绿化工程、永安路改造工程已经完工。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白水洋立改套项目于年底启动。2013年以来,共拆除了32.1多万平方米的各类违章建筑,清理河道、阴沟1236多公里。二是抓社会稳定。以平安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群众平安三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治安隐患、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等环节,强化督促检查,今年以来共排查出安全隐患128个,落实整改117个;矛盾纠纷108起,成功化解108起;受理信访件18件,办结18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思考与启示。
(一)理念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个性。在土地等自然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要坚持节约土地资源的理念、提升经济竞争力和提供优质生活环境并重的理念、全程公众参与理念,着力把一个地区打造成交通立体化、功能综合化、土地集约化、节奏高效化、生活便利化的城市综合体系。白水洋镇统筹规划就业、居住、生活、交通、文化、娱乐等功能,实现从土地经济向效益经济的转变。同时更关注环境保护和宜居村镇的建设,注重与群众的信息沟通和互动。
(二)公建项目是城市建设的骨架和功能。城市规划发展的原则核心在于“可持续性”,“资源节约型”,科学发展,统筹规划,提升城市的承载力,用最小的资源提供最优良的环境。白水洋镇提出的建设目标,是把小城市生态绿化规划和镇村建设规划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依靠项目建设为抓手,拉开小城市框架,同时坚持绿化建设紧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建一房、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建一区、绿一片,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是城市建设的支撑和推手。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对于白水洋镇来说,镇域经济发展是目标,人力要素活跃是关键,产业延伸带动是手段。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推进小城市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实施“白水洋人回归”战略,挖掘潜力,广借外力。同时,以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杨梅、茶、桃等农业主导产业。
(四)管理是城市建设的根本和延伸。一个城市的管理需要注重人性化、法治化、互动化管理。把满足市民的需求、提供周全的服务作为城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细节上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关怀。把严格执法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和完善城镇管理执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全面整治集镇区“三乱”现象,提升城镇建设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