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位于衡阳市西南部,1996年撤县设市,辖22个乡镇、4个办事处、1个管理处,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总人口101万,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油茶之乡”和“版画之乡”。近年来,我市对新型城镇化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国、省、衡阳市新型城镇化工作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3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2013年城镇化水平为47%,在衡阳七县市中排第2位。主要是做好了四篇文章。
做好建设文章,承载功能新提升。坚持把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承载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按照土地利用“保山护水”、空间组织“依山亲水”、建筑布局“显山露水”的原则,编制完善了城市总规、土地利用总规(到2020年),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达34平方公里,覆盖率100%,完成了城市道路交通、给排水、教育黄线、卫生黄线等18个专项规划编制,逐步形成了立体覆盖、个性鲜明的城市规划体系。同时注重城乡衔接,完成18个建制乡镇总规修编,其中水松地区、官岭、庙前等乡镇完成控规编制初步方案。二是注重设施配套。围绕扩城、提质、宜居目标,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道路交通方面,以拉通城市一环为重点,近年来市财政投入10亿元以上,新建南一环、东一环、西二环、南三环等9条城市主干道,改造城市主次干道16条,城市交通大为改善。功能配套方面,以两供两治为重点,改扩建了塔岭自来水厂,中心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区管道天燃气铺设管网170余公里,燃气覆盖率达75%;城区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污水处理率75.5%,目前正在加快二期工程建设;中心城区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场2处、垃圾转运站6座,并在松柏添建1座垃圾处理场,每个乡镇都按标准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垃圾收集池(点),城乡生活垃圾全部定期转运至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个性特色方面,以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建成了帝煌小区、宜水新城、玉虹豪庭等一批精品小区,实施了华南门湖城市综合体等商服项目。宜水风光带两旁建筑统一按徽派风格建设,青阳新区、莲花新区等主干道路沿街建筑统一外墙主色调。同时,各乡镇大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松柏、官岭、新河跻身全国重点镇;天堂山、庙前被评为国、省特色旅游名镇;塔山、弥泉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城镇特色逐渐彰显。三是注重公共服务。着力兴建了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公用事业项目,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医疗方面,建成了市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完成了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中医院综合楼工程即将竣工。教育方面,新建了培元小学和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引进民资兴建振安实验学校,新增5000个中小学学位,有效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住房保障方面,加大市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极大缓解了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做好产业文章,发展后劲新增强。坚持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动力持续增强。一是以产业布局引导城镇格局。根据城镇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构建了“北工、南游、东贸、西农”的产业格局。即以北部的水松地区为工业基地,南部塔山、庙前、天堂山等山区乡镇为生态屏障,西部的官岭、大堡、新河为农业主导产区,东边的白沙、西岭等乡镇为工矿商贸重镇。在中心城区和水松地区“双子星座”的带动下,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有色循环产业基地、全省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田园宝地、和谐舒适的人居福地,形成“一体两翼,立体发展”的城镇化格局。二是以产业转型促进城市转型。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我市始终把产业转型作为城市转型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方面,加快传统有色产业转型升级。对水松地区有色产业进行循环化改造,近几年关停小采选冶企业190余家,腾出环境容量,大力发展以五矿40万吨金铜综合回收项目为龙头的铜压延加工产业,在今年全省第二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遴选中,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特色制造产业重点县。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在城区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企业,初步形成了制鞋、服装、玩具、电子等产业集群。在全市大力发展“两油两叶”(即油茶、油菜,茶叶、烟叶),带动形成了荫田、西岭等一批特色产业乡镇。三是以产业园区带动城市新区。按照“资源集约、产业集群”的要求,在水口山专门建立了一个有色循环产业园,把有色行业全部整合入园,目前园区已落户水口山集团、五矿湖南铜业、金翼铅业、凯威化工等10余家规模企业,2013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居衡阳市七县市前列,成功创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正在努力争创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通过水口山有色产业园建设,我市水口山工业区与居民区逐步分离,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工业新城初见雏形。加快宜阳工业园建设,在园区专门配套建设了公租房,兴建了职业培训学校,专门开通了园区公交专线,基本做到了企业在园区安居乐业,工业园区成为城镇建设的新亮点。
做好生态文章,人居环境新变化。突出“两型”引领,坚持绿色发展,人居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一是牢守环保底线。作为全省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之一,我市以落实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为契机,强力推进湘江流域保护治理。近年来关停水松地区39家涉重企业,完成了15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升级项目,先后开展了水口山重金属危险固废无害化处置、镉工业污染治理、沉积重金属污染治理等专项治理工作,集中实施了工业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保项目,增强了污染防治能力。通过大力整治,全市水环境逐步好转,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曾家溪、康家溪水质基本达标,湘江松柏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二是实施生态修复。建立和完善了全市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对全市所有小煤矿和湘江干流500米范围内的全部养殖场实行关闭退出;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实施了水口山铅锌矿、柏坊铜矿、龙王山金矿和大义山有色矿等4个矿山重点治理项目;加强河道整治,已完成宜水、潭水和舂陵水常宁段河道采砂权有偿出让。三是建设“绿色常宁”。启动“三年消灭宜林荒山”计划,大力开展城乡绿化大会战,加大荒山绿化、通道绿化和城区空地增植补绿力度,完成了衡桂高速常宁连接线绿化提质改造,全市建设绿化示范点40余处,完成造林7.6万亩。近三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24.26万亩,义务植树720万株,城乡绿化率每年提高5%以上。
做好管理文章,经营水平新提高。坚持管理出成效的理念,不断创新管理经营方式,城镇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一是加强环卫管理。以争创省级卫生城市为目标,对城区环卫作业工作经费实行定额包干负责,突出治脏、治乱、治差及“门前三包”管理,大力开展渣土运输、出店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专项整治行动,城市交通、市场秩序持续好转。扎实推进城乡环卫同治,引进广州标准环保公司,加强样板线路保洁管护,环境卫生明显好转。二是加强资产运作。加强土地管理,坚持市政府全面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科学配置城镇建设用地和产业用地,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力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大力开展闲置土地清收,充分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综合利用等政策,盘活城市土地资源,为城镇建设发展拓展了空间。创新融资模式,组建城乡投融资平台,实行国有资产归集,增强投融资能力,累计融资2.23亿元,其中投向我市城镇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改变以土地换设施,推行EPC、BOT等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破解城镇建设资金难题。三是加强体制建设。在坚持城管执法局为城市管理主体的基础上,将城市管理职能重心下移至城区办事处和市直各单位,构建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网络,管理效率明显提升。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在城区成立国土规划联合执法大队,在各乡镇设立规划管理站,及时查处和纠正规划违法行为,确保新型城镇建设一张蓝图管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