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可见,智慧城市将是支持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一些城市盲目追求智慧城市建设,而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解决的关键在于做好顶层设计。
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也高度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专门拿出一章来规划智慧城市,标志着智慧城市形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规划,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各大国家部委也主动作为,先后推出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宽带中国等多种类型试点。经过分析,得到下面几组数据:
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已达到409个。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两批202个,科技部智慧城市试点20个;工信部信息消费试点68个;发改委信息惠民试点80个;工信部和发展委“宽带中国”示范城市39个。
除港澳台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试点,共有试点城市286个。所有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均有试点,其中78个城市被确定为2个或2个以上领域试点。试点城市最多的是江苏省,共有26个,其次是山东省,有22个;试点城市最少的是海南省、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各有2个。
有13个城市同时被确定为4个领域试点。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分别是大连市和深圳市;省会城市6个,分别是石家庄、哈尔滨、郑州、武汉、成都、银川;地级市5个,分别是大庆、芜湖、威海、襄阳、克拉玛依。北京等20个城市同时被确定为3个领域试点,上海等44个城市同时被确定为2个领域试点。
地市级试点城市数量最多,占比超过五成。286个试点城市中,直辖市4个,占1.4%;副省级市8个,占2.8%;地市级149个(含省会城市26个),占52.1%,县区级94个,占32.9%;乡镇级8个,占2.8%;开发区23个,占8%。
种种这些充分表明,在当前中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智慧城市已经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潮流,潜力无比巨大,前景一片光明。
在智慧城市火热建设的表象之下,一些问题已初露端倪。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专门由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八部委指导意见的开篇第一段,就明确指出了当前智慧城市四类主要问题,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其他三个问题是: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一些地方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简单概括一下,主要问题就是“三无”。
(一)无统筹
主要表现为“杂乱无章”现象。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后,有的城市立刻按照新一轮信息化的路数,在没有充分考虑关联系统和配套措施时,开始盲目上马一批项目;有的城市委办局各自为政,资源难以共享,形成大量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有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由某一政府委办局牵头负责,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协调,无法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二)无生命力
主要表现为“无底洞”现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的认识明显不足,简单把智慧城市当作技术问题,将时下流行的先进的信息技术都加载堆砌到城市之上,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过分依赖政府投资,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业带动效果也不明显,无法自我营血,从而导致财政压力加大,出现资金投入“无底洞”的现象,长期收益更是无法谈起,最终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为继,不可持续。
(三)无差异
主要表现为“千城一面”现象。有的城市规划定位不清晰,不考虑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经济状况、人口因素和城市特点,直接套用一些国际或国内知名企业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一股脑地购买设备、建设机房、建云中心、铺宽带网、搞产业园、开发房地产,场面热烈、内容精彩、千城一面,但与城市与公众的真正需求却并不匹配,变成形式主义、门面工程。我们在调研时听到中西部地区某地级市政府领导曾很深刻地指出:有些地方,智慧建设与城市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建好之日就是废弃之时!
二、智慧城市首先做好顶层设计
三个方面六大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原本是一个工程学术语,本义是指: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后,成为新的政治名词。从我国政治和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最为重视顶层设计,从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会)到整党整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都明显体现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工作思路,从政法会议升格为中央级,财经、网信成立中央领导小组、八项规定政治局带头、中央直抓等一系列新局面,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党中央、总书记对于工作从顶层设计抓起的风格,港媒则更为直白地评论称:习近平是中国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师”。
曾有专家说过,信息化可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25%的问题,而余下的75%则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解决。智慧城市是政府在城市管理理念和模式上的改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才能推进系统工程。
顶层设计的作用简要说就是“三能”:
(一)能妥善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
经验表明,许多问题的出现不在于缺少资金,也不在于缺少专业技术队伍,而是没能协调好各方利益群体。
社会经济系统之所以复杂,源于它由多种具有不同利益追求和行为方式的主体组成。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与健康发展,依赖于组成主体(即人类的不同群体)各得其所、有效合作。智慧城市的建立,首先不是技术的改进或名称的变革,而是对客观现实的深入分析和了解,对相关各方情况和诉求的切实掌握。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统筹部门利益,形成部门间的整合,防止各自为政的局面发生,并做出合理的安排。顶层设计将最大限度的统筹部门职能和社会资源,畅通资源流动渠道,消除各方资源流动壁垒,使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和资源高效融合,释放发展潜力。
(二)能从城市发展的高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如果智慧城市建设缺失“市长视野”,没有城市发展的高度思考,寻找适当的发展路径与建设模式,就无法解决城市问题,城市的发展也就丢失了灵魂。顶层设计并不是要把复杂的、完整的治理机制一下子规划出来,也不是把每个部分的细节和设计方案确定下来;而是在于客观地了解和分析事情涉及的所有方面和所有因素的基础上,理清要做哪些事情,现存的系统要发生哪些改变,这些变化将给各方面的利益和位置带来什么变化。
(三)能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指导
智慧城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其建设热潮在十二五之后仍将持续,顶层设计正是实现这种持续性的总体规划,既能突出阶段性重点,也能通盘考虑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套。
顶层设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检验智慧城市成果的工具。一个好的顶层设计,可以根据科学的评价指标及时对智慧城市建设进度和效果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和城市所处发展阶段对建设理念、评价指标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创新。
三、做好顶层设计关键三要素
如何做好顶层设计,简要说就是要“三有”:
(一)有态度
八部委指导意见第一次给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即: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可以说,智慧城市是政府运作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城市各类资源进行全面通盘考虑、统筹调度、科学配置。
智慧城市必须以最高规格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必须由书记、市长亲自抓;二是必须成立由政府一把手挂帅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及专门办事机构(如智慧办);三是必须将智慧城市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给予充分的政策保障。只有这样表达出改革的决心,传递出政府建设好智慧城市的态度,才能真正打破固有部门利益格局,消除信息壁垒,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为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特色
智慧城市中智慧是手段,城市才是核心。决不能为了智慧而智慧,而是应立足城市实际,用智慧去为城市服务。在顶层设计方面,一是要强化“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把城市特有的历史和文化要素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做到“一城一策”,体现出城市独有的个性和特色;二是聚焦城市存在和潜在的问题,以“问题导向”专注治理“城市病”,实现城市问题的可预知、可预防、可调控;三是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
(三)有运营
智慧城市一分建设,九分运营;建设是基础,运营是关键。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把运营的理念贯穿始终,使智慧城市成为一个有动力、有活动、有生命力的良性循环系统。
1、理清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搞清楚哪些是政府必须做的,哪些是企业可以做的,哪些是市场竞争来调节的,政府可以释放哪些资源,企业可以运营哪些产业,社会资本可以投资哪些项目。
2、通过智慧城市的运营服务创造吸引人才与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产生持续的经济收入,用来支持自我运转,解决政府资金投入“无底洞”的问题;三是通过智慧城市运营,盘活政府资产与市场资源,把税收和就业留在地方,拉动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