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智慧应用 » 应用资讯 » 正文

呼图壁县“智慧农业”引领富民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25  来源:新疆经济报  浏览次数:20888
核心提示: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竖起的天线,从耕种开始到秋后采收,一个种植周期内的所有环节,都实现了信息化和机械化,让原来至少需要50人管理的1000亩棉花地,现在只需要两个人管理就能稳产、高产。这是记者在呼图壁县大丰镇红柳塘村的“智慧农业”示范园看到的一幕。
  • 应用领域:智慧农业
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竖起的天线,从耕种开始到秋后采收,一个种植周期内的所有环节,都实现了信息化和机械化,让原来至少需要50人管理的1000亩棉花地,现在只需要两个人管理就能稳产、高产。这是记者在呼图壁县大丰镇红柳塘村的“智慧农业”示范园看到的一幕。

9月下旬的大丰镇红柳塘村,正值棉花采收季节,但在邻近312国道旁的一大片棉花地里,却看不到一个人影。当看到记者诧异的表情,大丰镇农科站技术员林忠东笑着说:“种植户正等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的指令呢,那边说可以采收了,用采棉机,1000亩棉花只要3天就能收完,若用传统采收方式,则需要60个拾花工至少忙碌1个多月。”

林忠东说,眼前这片1000亩的棉花地,土地墒情、肥力、棉苗缺什么元素了、何时浇水及施肥等信息,都可通过地头的信息采集仪器传输到两个土地管理者的手机里,同时,这些信息也将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的农业种植专家那里。那些在北京的专家可以给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管理者和棉田旁的智能信息平台发出各种指令,进行远程控制。

红柳塘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树文说,红柳塘村是地地道道的农业村,种植棉花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去年村民种植棉花人均收入达17000多元,可种植模式还是多少年不变的老样子,可以说,棉花种植潜力已经到了极限。

去年,中国农业大学的马道坤博士到新疆调研,选中了红柳塘村作为“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示范基地。当时,很多村民都不明白,种地就种地,还有“智慧农业”的种植方法?但事实证明了科技的力量——传统种植模式在春耕时,要把土地耙平,今年春耕耙地时,耙地机上拖了个小盒子,叫作大地电脑仪,随着耙地机的移动,它测量了耕地的养分、盐分和土质情况,这样就知道土壤缺什么,可以有效补充肥料,不再盲目;过去棉花播种也是机播,但播种机有人驾驶,人工驾驶播种机走得歪歪斜斜,既浪费了种子,也浪费了地。今年播种时,播种机上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播种机成了无人驾驶机,驾驶员坐在驾驶室里,只负责观察播种质量,播种机走得笔直,不仅节约了种子,也提高了耕地利用率。

孙树文指着雪白的棉花地说,这1000亩棉花用采棉机采收,通过综合测算,每亩仅采摘费就比过去减少六七百元。按照专家预测,这块示范田的亩平均籽棉产量可达450公斤,比传统种植的产量增加100公斤以上,亩收入也将增加600多元。

大丰镇党委书记宁涛告诉记者,9月22日从北京传来好消息,明年大丰镇的“智慧农业”示范园面积将增加到两万亩。
 
关键词: 智慧农业 物联网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