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若干建议
结合德国工业4.0战略的研读,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在此对我国下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谈几点建议。
首先是进一步提高认识。认识问题始终是信息化得以推进并引发变革的最重要的前提。两化融合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提高工业整体水平,赶超工业发达国家的必要手段、必要过程。没有两化融合,就没有新型工业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这一点已经被工业发达国家的实际发展历程所证实。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两化融合不是万能的,不要以为实施了两化融合,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就完全得到了提升,就可以不再做其他方面的改进,这也是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
其次是持续完善企业管理水平。两化融合本质上还是企业管理的问题,或者说两化融合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需要多管齐下,既要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组织架构,提高人员在两化融合实施与应用方面的能力,又要根据企业战略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持续优化业务流程,还要加强两化融合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通过建立健全面向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考核指标,把两化融合的实施效果与员工自身利益结合起来,把两化融合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再次是加强各方协作。从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的实践来看,必须加强工业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相关厂商等各方之间的合作,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工业企业的作用,各方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有机协调、互相补充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共同推动两化融合工作。工业企业是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主体,政府应发挥“协调人”、“组织者”的角色,为开展两化融合工作提供一个两化的环境和平台,放手发挥企业自身的能动性,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科研院所以及大学等研究机构应该起到“参谋”或“军师”的作用,通过不断跟踪学习国内外工业企业的合理做法,总结提炼两化融合工作的实施规律,及时发现两化融合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两化融合的良性发展。各类厂商为两化融合工作提供软硬件产品、电子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咨询服务,是两化融合工作的技术与咨询方案提供方,应积极跟踪两化融合趋势,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提供适合两化融合需求的产品。
最后是改进两化融合职业教育。从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需要来看,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还比较缺乏面向两化融合需要的跨专业人才,在教育制度、机制、人才培养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都有不小差距。在今后的智能化工厂及智能化制造过程中,整个生产模式发生很大变化,大量应用了电子、软件等新产品新技术,对在一线的生产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在客观上就要求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合格人员。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低端。各类职业学校基本无法招到优质生源,甚至在大学里机械专业的招生分数也远低于计算机、电子专业,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又想方设法不去工厂工作。目前来看,这种体系对我们国家发展新型工业化是极为有害的,非常不利于工业企业提高自身生产水平与产品质量。利用同样的生产线,我们国家生产的产品往往不如国外产品的质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线人员在生产技能、业务素质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因此,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关注一线生产人员的培养,真正能够按照两化融合的内在需求与实际特点,为工业企业培养既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又具备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人员,这是摆在我们国家面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