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8日,《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正式发布,其中,在环沪区域交通和城镇群建设中两处浓墨圈点江苏海门。
6月,海门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海门被确定为中心城区拥有68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这意味着海门新型城镇化建设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对此,海门市委书记姜龙说:“我们要立足产、城、人全面融合,精心设计城市,合理布局产业,一心造福居民,让市民在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享受更多发展红利。”
精致设计,建设有江海特色的花园城市
初夏的海门,天朗气清。
从江海大厦18楼向前俯眺,奔流不息的长江如玉带般环绕,一个个临港产业基地拔地而起。转身后望,风格迥异的建筑错落有致,一条条由绿树、碧水、青瓦组成的曲线,勾勒出海门新城的轮廓。
去年年初,国内外数位顶级专家集聚海门,精心会商城市天际线。每一片小区的风格、每一栋建筑的高度、每一支河流的走向都经过用心考量。
前瞻而精致的设计理念吸引了高端投资者的眼光。4月中旬,新加坡仁恒置地集团在多地比较后,选择在海门沿江一块10.7平方公里的土地,建造“长江生态科技城”。一个“城区学新加坡、园区学苏州工业园、乡镇学欧洲小镇”的新型城镇化蓝图也渐渐有了现实模样。
目前,海门全市建成区面积达48.05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城市建成区20.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突破了54%。在营造新城优美天际线的同时,分布在海门市域六个方位的开发园区分别扮演背景轮廓的角色,叠石桥商贸副城区、沿海魅力新港城、临江科技新城与主城区遥相辉映,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高新区、三厂工业园区与主城连片,深度融合。
产城融合,实现区域经济向片区经济转型
“在产业发展融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海门规划了‘一中心五片区’的产业布局,错位发展,规避了产业同质化竞争。”姜龙说。
合理的产业布局成为海门新型城镇化的一大亮点:中心城区,金融、商业一条街兴旺繁荣,科创园、科技城的总部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蒸蒸日上;西南片区以江苏招商重工、海宝工业园领衔的千亿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已现雏形;西北片区的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动着海门的现代家纺产业与全球接轨;东北片区以海港建设带动临港经济突飞猛进……
海门还将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导向,建成了科研外包、生物医药等省级产业园,复旦科创园、复华高科技创业园等近20个特色产业园,这些成为带动海门片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引擎。
城市与产业相辅相成,让海门的城镇化活力倍增。一组数据给予了佐证:今年第一季度,海门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173.66亿元、9873元、6217元;前5个月,海门完成财政总收入63.8亿元,同比增长30.7%;地方财政预算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0.4%;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绘就民生美图
新型城镇化说到底还是人的城镇化,市民受益是城镇化的唯一目标。海门每年都会推出10大民生实事工程,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60%以上用于民生,把民生实事办到了百姓心窝里。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海门累计投入近50亿元,编织了“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区域供水、沟河整治”城乡“四个一体网”。上个月,海门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此外,海门还通过“15分钟”就业圈、政府托底安置等举措保障了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将城镇居民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以内。“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室”的医联体架构让市民医疗保健得到了更大的实惠。全市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享受80元的基础养老金,并将逐年提高。海门还组建了11个教育集团,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以教育均衡化带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民生实事为幸福加码,海门民意调查中心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市民对海门城镇化20年发展成就的满意率达到了90%以上。“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百万海门人心中最温馨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