祯祥镇投入1200万元建成8000平方米中医院,全面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探索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引进投资600万元建设4000平方米的高标准老年公寓,投资1260万元建成8400平方米的集初中、高中部于一体的寄宿制完全中学,从县高中抽调骨干教师任教,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
城镇化的进程和目标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而政府主导主要是投入。比如说重大基础设施,道路,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供水设施,供电设施,通讯设施,城市环境等等。政府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城镇环境改造上下大气力,使人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城市的公共设施,比如学校、医院。农民要进城,要城镇化,必须有足够的教育和较高的教育水平。政府在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上也要下工夫,要让老百姓方便看病。做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远程,解决农民、市民就医难的问题。
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在过去30多年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政府投入来拉动,如果继续这种模式,等于逼着政府盲目举债,不仅不可持续,还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钱从哪里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通过直接融资和非直接融资渠道来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五)提升市民素质
城市文明问题是公共空间问题,市民在公共空间的行为、习惯、语言等等表现出的基本素质,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容,城市新增人口中农村、外地人口占很大比例,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农村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改变。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变成市民,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市民素质。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市民文明行为教育,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市民,实现城镇化推进与市民素质提升的良性互动。
(六)处理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强调,要“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从农村迁往城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届时仍将有近5亿人常住在农村。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讲,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农村建设要走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它和城镇化建设相辅相成,二者不能偏废。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就不能够释放大量的劳动力进到城镇,支持城镇化的建设。反过来,城镇化要是没有相当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也得不到实现。
马克思曾经讲过,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如果我们不能创造出足够的农业生产率来保障全国的工业原料、农产品需求等有效供给,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经济基础必然是脆弱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城镇化、工业化必须要有农业现代化作为基础和保障,现代农业的发展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现有耕地不变的前提下,让日益减少的农业人口来保障粮食供应,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业合作化组织。此外,还要通过科技兴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我们应该重视推进城镇化,同时,也不要忘了建设新农村。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要把所有的农村都变成城市,而是要让乡村更像乡村,让城市更像城市,让我们的人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都会感到享受,感到幸福,感到有发展,这就是我们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的美丽中国。让农民进城,也要关注留守在乡土的农民。把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有机融合,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要逐步拉动农村的社区建设,使农民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现代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让农村不再成为农民自己的事,让农民从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真正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