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种植的蔬菜,北京消费者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蔬菜的施肥时间、成分等“生长之路”。日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首次审议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中,提出建立食品追溯管理制度。如何实现全程追溯,记者到郑州的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浇水、施肥、除草都录入电脑
6月24日,早上6点多,25岁的许玲玲走在郑州黄河大坝附近的100亩试验农田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块试验田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在河南开发的种植基地。这里种植着品种不一的玉米、番茄、辣椒……许玲玲的工作就是拿着平板电脑,记录蔬菜们生长情况,从育苗到成熟,所有过程都要记录下来。
“信息录入后,平板电脑会自动将数据通过网络传到设在北京的中央服务器,等到蔬菜成熟时,积累的数据通过分析,就形成了特有的专属二维码‘身份证’。人们购买时,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查询到蔬菜们从‘出生’到成熟的全过程”。而这种查询过程,被称为食品追溯。
职业农民进行标准化种植
100亩的试验田由几个小组分块负责,许玲玲是小组长之一。“我负责40多亩地,除了要录入信息和数据,还管理着六七名负责种植的农民”。
负责试验田人力和信息化测试的刘东峰说,这100亩地由十几个农户种植,都是附近的农民,在种植之前都对他们进行了培训。他们按照公司化的规章制度去管理,上班时间固定,还要遵循考核制度,每个人每天能挣60多元钱,收入远远超过在家务农。
试验田的每块菜地里都标注着土地编号、种植农作物的名称、种植人、负责人。“这些信息都会录入电脑,最终让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如果出现食品源头的安全问题,完全可以追查到人。”该公司的项目经理杜晓峰说。
软件企业的“全程追溯”商机
这100亩地只是一个试验田,公司的目的不是通过经营可追溯食品赚大钱,而是为了展示自己研发的可追溯软件的效果。杜晓峰说,这样的公司在全国有二三十家。
我国食品安全流通追溯体系2010年试点建设至今,前两批20个试点城市已经顺利建成追溯体系并投入运营。商务部计划在“十二五”末,争取让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覆盖到所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这意味着今天还算得上新鲜事物的可追溯食品,在未来几年将变得很普遍,同时食品可追溯的相关软件市场也很巨大。
目前正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重要的一项议题就是审议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草案专门提出建立食品追溯管理制度。食品追溯有望入法,这让杜晓峰对公司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相关链接
在欧美发达国家,可追溯系统早已经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在中国,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启动了“中国条码推进工程”,2012年6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布,自7月1日起,所有的有机食品上市时,要贴有机追溯码。消费者可以根据编码在国家认证委网站查询真伪,查食品出自哪家公司、哪个基地,并能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