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多城市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并着手规划建设。
据统计,截止2012年2月底,我国共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提出了智慧城市规划。10个副省级城市、31个地级市分别在其“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113个城市在相关产业规划中涉及智慧城市内容,或由地方政府与当地运营商签订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长沙、宁波、苏州、扬州、佛山、汕尾、株洲、湘潭、新乡等市还专门发布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意见、决定或实施方案。
41个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以及中部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经济圈,其中有35个城市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19个城市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
(一)智慧北京
2012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布《智慧北京行动纲要》,编制了《智慧北京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和《智慧北京关键指标责任表》。各部门、各区县根据《任务分工》和《责任表》制定年度实施方案,经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审核后,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电信运营商、公共事业单位制定企业应承担的“智慧北京”建设计划。
1.分三个层次开展顶层设计
“智慧北京”顶层设计工作分市、区(县)、部门和行业三个层次开展。市、区县两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在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统筹本级各部门开展顶层设计。
2.四类智慧应用
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为应用导向型,以解决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重点,关注企业、市民、政府的智能化应用,通过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北京市通过城市智能运行行动计划、市民数字生活行动计划、企业网络运营行动计划和政府整合服务行动计划等四大计划,推进智慧应用的发展。
城市智能运行方面,加强人口精确管理,寓管理于服务;实现交通智能管控,居民可以随时获取出行信息;完善资源环境与城市安全智能监控,智能电表、智能热力表95%以上。
市民数字生活方面,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教育等便捷的电子民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覆盖90%以上,居民形成数字消费习惯,八成以上居民通过网络进行购物消费,建设2000个智慧社区(村)。
企业网络运营方面,实现80%企业有业务系统,50%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成为企业创新的驱动力,形成8~10个世界一流的智慧企业
。
政府整合服务方面,以市民为中心的集成化电子公共服务,90%服务在线办理;所有部门互联协同共享,80%共享需求得到满足;全面感知支撑智能化决策。
3.四个智慧支撑
北京市通过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智慧共用平台建设行动计划、应用与产业对接行动计划、发展环境创新行动计划等四大计划,推进智慧支撑的发展。
基础设施方面,10兆无线宽带覆盖城乡;家庭高速光纤入户达到100兆,高端功能区和重点企业达到10千兆;形成统一的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建成高端数据中心。
平台建设方面,统筹建设智能政务支撑平台、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电子商务公共平台、社会应用公共平台和6—8个政务云数据中心。产业方面,实现6800亿软件与信息服务业;1万亿电子商务交易额;500亿云计算产业,10亿元的企业超过50家,10家企业进入世界一流企业行列。
政策措施方面,北京市实施发展环境创新行动计划。法规标准方面,推动完善地方性信息化促进、信息安全等法规,加快制定全局性的标准规范。
资金保障方面,引导多方参与“智慧北京”建设,采用建设——转移(BT)、建设——运营——转移(BOT)等模式加快信息化发展。
4.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并举、分类推进
在“智慧北京”推进过程中,将“四类智慧应用”和“四个智慧支撑”划分为政府主导领域和市场主导领域,分类推进。
政府主导领域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电子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市场主导为企业信息化、数字生活、智慧社区、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