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G牌照的发放,我国进入了4G元年。4G时代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多彩,语音、视频及数据等将更加高速便捷,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将更加紧密。
以互联网金融为例,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大潮来袭,网络金融理财、P2P信贷、金融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层出不穷。例如,已拥有数亿用户的微信推出微信支付,通过二维码扫描等打通了线上线下支付环节,实现了O2O的闭环,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及便捷性,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刺激了信息消费。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网络犯罪尤其是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诈骗等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犯罪也称计算机犯罪或计算机网络犯罪,一般是指利用电子数据处理设备作为作案工具的犯罪行为或者把数据处理设备作为作案对象的犯罪行为。因此,广义的网络犯罪指以计算机网络作为犯罪工具的犯罪, 如在网上贩卖枪支弹药,或在网络空间内实施诈骗活动;狭义的网络犯罪指以计算机网络作为犯罪对象的犯罪,如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传播计算机病毒等。
网络犯罪属于高科技犯罪,与传统的刑事犯罪比较,具有主体的智能性、行为的隐蔽性、手段的多样性、犯罪的连续性、传播的广域性、犯罪成本低、后果难以控制和预测等突出特点。
目前我国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网络犯罪尤其是网络诈骗形成如下几个特点。
网络犯罪主体多样化、年轻化且集中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犯罪不再仅仅局限于网络精英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一些具备基本网络知识的人利用用户安全意识淡薄及疏忽等就可以实现,甚至一些地方年轻人加入了犯罪的行列,呈现出犯罪年轻化趋势。此外,犯罪分子通常呈现较强的区域聚集性,在部分省份大量聚集。
犯罪手段多样化。移动互联网应用丰富多彩,相关犯罪手段多样化,且不断推陈出新,包括诈骗短信、木马病毒、移动伪基站、虚假二维码等,层出不穷。
犯罪链条产业化。网络诈骗团伙通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如在支付领域针对支付宝、财富通等支付工具进行网络犯罪,从号码盗窃、聊天诈骗到取款等各环节,都分工负责、流水作业,形成地下黑色产业链。
网络环境影响消费者信心
网络犯罪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各国都积极加强网络安全能力建设,围绕互联网的发展和管理需求,不断强化其制度、人才、技术、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建设,塑造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生态环境体系。
我国打击网络犯罪,为移动互联网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要意识到网络犯罪的危害性。网络犯罪的猖獗,直接影响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环境,影响消费者的信心。打击此类犯罪,才能更好地净化移动互联网发展环境,为其保驾护航,促进信息消费。这是政府、社会、企业及用户的共同责任。
其次,要加强法律制度与技术手段建设。制度建设,包括完善网络犯罪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严格执法等。技术手段建设,包括跟踪信息技术动态,改进安全防护技术等。
再次,加强对于消费者的教育,提升安全意识。加强对公众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经常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武装“用户”,提高对于网络诈骗等行为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最后,网络犯罪的治理离不开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社会在网络犯罪国际治理方面达成了部分国际或区域性协议,如《布达佩斯协议》等,但各国在网络取证、管辖权等实质性领域仍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应积极推动国际网络空间安全相关工作。加强网络空间规则、资源、安全等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互联网公共政策与规则的制定,推动国际互联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