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镇化会议指出: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笔者认为,关键是城镇化宏观布局要与经济宏观布局有机协调推进。
经济是城市或城镇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看,发达国家是工业化引领城镇化。总体看,城镇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没有经济发展,城镇化就是空壳化。所以,国家城镇体系或城市体系的协调,最终是经济体系的协调。而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产业体系,所以,城镇体系布局的协调,最重要是产业体系布局的协调。
我国城镇体系布局建设如何与产业体系布局建设有机协调推进?笔者认为,不同规模的城市或城镇,应体现不同的产业特征。大中城市,应以先进的大工业为主要产业,包括一些高科技产业。同时,大中城市要更多体现总部经济的特色。其中一些大型的现代企业,要更多布局在大城市。中小城市,产业应以现代化的服务业和加工业为主,在企业规模上,应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而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国家可以考虑配置到边远地区。这是国家在生产力布局中必须要考虑的社会环境因素。国家可通过建设高速铁路或其他高速交通的办法来解决企业运输成本的问题。运输成本,在早期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但在当代,它虽然仍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但已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或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变量,已逐渐转移到人力资本或科学技术方面。
小城镇应以现代农业为主要产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的发展稳定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有些同志认为,发达国家农业产值所占GDP的比例很低,但人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其实不然。发达国家农业所占GDP比例低,是因为人家的工业发达,农业虽然相对比例小,但农业的绝对量并不小,而且农业都是现代农业,效益高、产量大。而我国则不同。与发达国家相比,一方面我国的工业总体较弱;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高,效益产量相对较低。若为了发展工业,挤占本身就弱小的农业,等于削弱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危险的。二是现代农业并不是弱势产业。说农业是弱势产业,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而现代农业,在有些情况下,效益甚至要高于一些工业的效益。所以,以现代农业为小城镇的主体产业,并不会削弱城镇的经济竞争力。三是以现代农业为主要产业,可以有效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同时,也有利于建设职业农民。凡是在小城镇现代农业企业就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转为城镇户口,同时身份也就变为了职业农民。四是可以有效减轻保耕地红线的压力。五是有利于实现城镇建设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尽可能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六是为解决农村空壳化和土地撂荒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现代农业企业的建设,可以有效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土地利用效率。七是若小城镇建设不以现代农业为主要产业,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低效粗放的项目上马,进一步加剧国家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导致国家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八是可以有效遏制房地产行业过度扩张。也还可以借助现代农业建设为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一些有效需求,有助于缓解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一些不均衡现象。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国的城镇化需要吸取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失败的教训。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一些拉美国家,之所以会产生过度城市化,产生所谓“拉美陷阱”,就是因为农业发展与城市化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片面将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在农业生产力没有得到提高的情况下,盲目推进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爆炸,粮食供应不足,城市贫困加剧,国内购买力难以提升。事实证明,在农业相对停滞的基础上加速进行的拉美国家城市化,不仅使农村在发展中日益贫困,而且也导致了城市的贫困和危机,使城市化走入歧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应尽可能要避免这种情况,必须要让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进行。
当然,要求小城镇建设以现代农业为主要产业,并不是要搞“一刀切”,关键是要符合经济规律。有些原来靠旅游、商贸、加工业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可以继续以旅游、商贸、加工业为主要的产业。但同时,国家必须要有长远规划,不能任由地方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在国家层面,必须要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大多数小城镇以现代农业为主要产业,在城乡统筹、工农业协调发展中有序推进城镇化。
国家城市或城镇结构的合理化,本质是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国家进行城镇化建设,必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但首要的是经济规律。我国未来的城镇体系布局建设,必须要与经济产业布局建设密切配套,最终形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和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