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 政策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研究 » 标准工作 » 正文

行标即将出台 智能家居何时迎来大爆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6  来源:中国智能家居网   浏览次数:506
核心提示:据业内预计,《智能家居蓝皮书》或于今年年底出台,有望成为智能家居行业的标准依据。自从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家居列入9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中,智能家居产品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智能家居市场受到重视,在大踏步前行的道路上,道路发展遇到哪些阻碍,市场发展趋势如何?


据业内预计,《智能家居蓝皮书》或于今年年底出台,有望成为智能家居行业的标准依据。自从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家居列入9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中,智能家居产品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智能家居市场受到重视,在大踏步前行的道路上,道路发展遇到哪些阻碍,市场发展趋势如何?

一、概念解释:智能家居及智能家居系统

智能家居又称智能住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包括照明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网络家电等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就当今可视对讲和智能家居而言,智能家居系统技术分类主要分为三大类。种类主要有基于楼宇对讲系统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家智能系统、基于智能手机的智能家居系统。

基于传统的楼宇对讲系统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

由于楼宇保安对讲系统产业化成熟,并使单纯的楼宇对讲系统向家庭自动化系统过渡,产品基于楼宇对讲系统技术(及可视对讲系统结构和传输系统),在各户室内分机增添功能终端设备(防盗、防火、照明、家用电器等)。室内终端是集成可视对讲功能、安防功能、门禁功能、信息功能、多媒体功能、电器控制功能、IP电话功能为一体的网络控制产品;采用最先进的数字通讯技术,对住宅内的照明,火灾,安防,煤气感应,远程抄表,数码家电等器具进行集中控制;同时可通过因特网用电脑,电话,手机对相关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自动化系统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技术含量高、功能强,实施容易,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大都采用总线技术等。它将采光、照明、采暖、温度和家电等多种房间控制需求集成到一个控制面板上进行操作。控制面板采用3.5英寸彩色触摸显示屏,可以直观显示多种家用电气设备的工作状态。用户只要在简洁美观的壁挂式面板上通过点击按钮就可以完成各项复杂操作;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无线面板系列对建筑物内的每一个房间的相关设备进行逐一设定与控制。

基于智能手机的智能家居系统

随着3G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智能手机的智能家居系统属新兴产业技术,此技术利用人们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与中央控制器进行会话,并在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下,通过相应的硬件和执行机构,实现对家电的远程控制和家庭内部状况的实时监测。但是以上三大类产品的特点都是向着基于TCP/IP技术基础之上而发展,并在网络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的应用和开发所形成的产品。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这一切都彻底改变的传统以往的可视对讲和家居控制系统所采用的总线模式和自由的传输协议等问题,由于近20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以TCP/IP网络结构的数字社区及所包含的智能家居技术得到了质的改变,也是过去独立单一的系统可以发展到以全球为目的物联网系统上来。

二、发展障碍:行标迟未制定

智能家居行业进入中国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但其发展却一直不尽人意。虽然国内的智能家居技术已不输于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国内的智能家居企业还将产品远销海外,但智能家居在国内还是未能广泛发展起来,其中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去重视以及改善。

智能家居宣传过分夸大

一些智能家居企业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在进行宣传时用了很多过分夸大的宣传来打动消费者。其宣传智能家居产品的功能时,往往刻意夸大智能的效果,给消费者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以至消费者在实际使用智能家居系统时会有“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感受。

智能家居功能华而不实

关于智能家居功能华而不实,现举一例说明。众多智能控制产品对于下班回家就能吃饭,这于这点宣传好像都必不可少,包括知名品牌的宣传也是一样。业主在上班之前就要把米淘好放在锅里,而实际中有多少业主会这样做?宣传片中那热腾腾的菜是怎么做出来的?难道是剩菜放在微波炉里,远程控制加热的吗?如此“智能”消费者真的需要么?

售后服务不到位

在智能家居系统安装交付使用后,业主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系统有很多问题,但因为后期的厂家服务跟不上,令业主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好好的一套智能家居系统变成了摆设,给业主造成了巨大浪费。

行业标准迟未制定

古人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已有十年的时间,但相关的行业标准却迟迟未能制定出来,智能家具是一个多行业交叉覆盖的系统工程,各设备厂商按照不同的接口标准与协议生产设备,其结果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连、互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建立共同遵循的标准与协议是发展智能家具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前,智能家具领域的国际标准尚未成熟,但我们希望国内的智能家具行业标准可以尽快制定出台,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三、解决方向:操作简单、实用是目标

对于目前智能家居行业出现的这些问题,有业内人士提议,现在企业在生产智能家居产品时,应该充分考虑大众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产品操作尽量简单、实用。如果业主说智能家居产品太复杂,不愿意购买时,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智能化产品。

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柏斯维认为,未来智能家居产品操作步骤应当简单明了,甚至增加操作的娱乐性、趣味性,比如增加电子商务功能、游戏功能、在线支付缴费功能、查询功能等。此外,绿色节能也应贯穿智能家居的使用过程中,比如控制家庭电器待机耗电量,对厨房设备以及烹饪进行智能管理,利用智能化手段,降低家电能耗。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现在智能家居行业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产品还不成熟、行业不规范、特别是企业在生产的时候,往往依据国际标准、企业标准等不同的标准进行生产,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智能家居行业应该像安防行业一样,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建立相应的产品生产、产品准入标准,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做到产品标准化,才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四、行业前景:2016年智能家居将迎来大爆发

据工信部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已接近2000亿元。物联网终端出货量每年有30%复合增长率,但交通、物流、智能家居和智能医疗四大领域占整个市场份额80%以上,电信运营商只有3%-5%左右的份额。预计大爆发将在2016年,2020年中国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可超35-40亿。

智能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大概分成了四个阶段:萌芽期、开创期、徘徊期和融合演变期。萌芽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1999年。这是智能建筑在中国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整个行业还处在一个概念熟悉、产品认知的阶段,这时还没有出现专业的智能家居生产厂商,只有深圳有一两家从事美国X-10智能家居代理销售的公司从事进口零售业务,产品多销售给居住国内的欧美用户。

开创期是从2000年至2005年。2000年,可以说是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的概念年。通过广播电台、电视、报纸和杂志等诸多媒体的广泛宣传,相当一部分人开始知道这个概念。各小区的开发商在住宅的设计阶段,已经或多或少地考虑采用智能化功能的设施,少数高档住宅小区已经配套了比较完善的智能家庭网络,并在房地产的销售广告中,开始将智能化作为亮点来宣传。一些对科技发展动向和市场趋势敏感的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公司,当时已经看到这个市场的广阔前景,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开始有所行动。

徘徊期是2006至2010年,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低迷期。2005年以后,由于上一阶段企业的野蛮成长和恶性竞争,包括行业自身的一些局限,给智能家居行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包括过份夸大智能家居的功能而实际上无法达到效果;厂商只顾发展代理商却忽略了对代理商的培训和扶持,使代理商经营困难、产品不稳定,导致用户高投诉率。行业用户、媒体开始质疑智能家居的实际效果,市场销售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甚至部分区域出现了销售额下降的现象。2005年至2007年,大约有20多家智能家居生产企业退出了这一市场,各地代理商转行的也不在少数。

融合演变期则是2011年至2020年。进入2011年以来,市场明显看到了增长的势头,由徘徊期进入了新一轮的融合演变期。行业也开始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趋势,如云社区、智能一体化等。业内也出现了不少实际运行效果良好的智能系统项目。接下来的3~5年,行业一方面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协议与技术标准开始主动互通和融合,行业并购现象开始出来甚至成为主流。

结语:

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在家庭生活中最典型、最现实的应用,它迟早会像电视、冰箱、空调、手机、电脑一样进入千家万户的,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这已经是政府官员、教授专家、行业大客户以及运营商高层达成的共识。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大潮下的智能家居行业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分析,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内全世界将有上亿家庭构建智能、舒适、高效的家居生活。相信随着智能家居行标的制定、市场的繁荣,智能家居不久将会在平常百姓家大放异彩。

 

 
关键词: 智能家居 行业标准
 
[ 政策研究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政策研究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