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建城:城市发展的“守护者”
去年底,芜湖市作为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城市管理的经验推介城市首次亮相“中欧市长论坛”。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之所以邀请芜湖出席此次论坛,是由于我市独特的城市防汛排涝理念,以及近几年数十场强降雨和强台风侵袭下仍平安度汛的有益经验。
我市何以能在暴雨后顺畅如昔?信息化排涝系统功不可没。在位于桂花桥泵站的城市排涝监控中心,记者通过远程视频监视系统,就能将15个市级管辖泵站的运行状态,市区水系20个采集点的实时水位、水势、流量以及城区道路积水情况等实时信息尽收眼底。同时,该系统还同步调阅交警、市容、气象、水文等监控系统,工作人员不仅能实时观察路面积水情况,而且能依据天气情况制定应对措施,以便随时调度全市应急队伍和抢险应急设备,及时处理解决突发性事件,确保城市排涝安全。市政处相关负责人感慨,现在坐在大屏幕前就能将全市的排涝情况“一网打尽”,积水点也能第一时间得到处理,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还能更好地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
如果说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是“面子”,那么“信息化排涝系统”等智能系统就是“里子”。它们很少与普通百姓“亲密接触”,却对江城发展、群众安危至关重要。
芜湖市建设工程全过程监督管理互动信息系统也是“里子”的代表之一。一方大屏幕可同时显示15个工程现场的建设情况,轻点鼠标就能切换到您需要的工地画面。管理人员是否按时到岗履职?渣土车有没有规范停放?这里不仅能看得一目了然,而且能和工地随时通话,完成监督管理。工地上360度旋转以及18倍清晰放大的摄像头,让任何违规行为“难逃法眼”。市建管处相关负责人开玩笑说。“哪怕你在工地上抽根烟,这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和它异曲同工的还有“数字城管”系统。哪里有流动摊贩、哪里路面破损……只要路巡信息员上传信息,“数字化城管”平台即发出指令。数分钟后,执法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及时处理。这两个系统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监督管理,让城市建设告别“头疼医头、脚痛治脚”的习惯,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不仅节约了能耗,而且高效快捷。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城市建设以信息化为手段、以低能耗为目标,全方位科学地优化城市管理,这样的城市才能让百姓住得舒适安心。
越来越多的“守护者”为城市建设默默奉献,在江城上空形成一道“电子屏障”。2007年,我市建立了统一的社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被批准为省级首批社区信息化试点城市。2008年,我市建成的芜湖公安“警务通”系统,不仅成为城市长治久安的“电子铁警”,也逐渐成为芜湖“智慧城市”建设中一张名片。随着信息化建设和运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以“数字交通”为切入点,全力打造快递物流、混凝土车辆、出租车等交通行业信息化项目。我市“平安校园”“平安乡镇”“平安社区”“旅讯通”等信息化工程,也在全省发挥示范作用。
加油站工作人员将手机放在外置射频读卡器上,演示手机支付流程。
中国软件芜湖服务外包园二期建设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