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试点城市 » 正文

西城区:“全响应”创造城市美好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1-21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1845
一是强调需求导向,运用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全面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一方面,区委书记、区长带头下去,各部门负责人也纷纷走进社区,与居民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居民的诉求,无论是就业、就医、教育、居住等民生领域的大事,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琐事,都能够以“唠家常”的方式直接向区领导和委办局一把手反映;另一方面,依托专业资源定期开展社情民意调查等方法,加强社情民意的采集、汇总、分析和研判,为开展工作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有数据显示,仅2013年,西城区就通过“访、听、解”收集社情民意62670件,解决60687件,解决率达96.8%。

二是加强信息整合,搭建“五位一体”、“四级联动”的信息化支撑平台。2013年8月,西城区"12341"一号通政府服务热线正式开通,五项服务内容涉及城市管理、行政服务、便民服务、社情民意和投诉举报,居民只需按五个键,烦难事都有专人全程协助解决解答。据了解,一号通政府服务热线通过整合西城区现有行政客服热线、社区服务热线以及非紧急救助热线,建设成为政府为民服务的呼叫中心。近年来,西城区积极整合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公安视频等共享交换数据项目,分层级建立统一的指挥平台,建设区、街两级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同时,依托社区服务站,以34个服务项目为试点探索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的标准化,实现全区通办联办,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水暖维修、邻里纠纷、存放钥匙……这些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在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的“睦邻之家”全能解决,社区居民碰上难事,只要拨打“睦邻之家”的热线电话,就能24小时享受服务。一进义达里胡同口,便看到义达里社区的24小时社区服务站“睦邻之家”。服务站是间不到5平方米的小屋,里面的雨伞、气筒、轮椅、手电筒、血压计等便民物品一应俱全。“水暖维修、胡同绿化养护、邻里纠纷……这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在我们的服务范围内。”“睦邻之家”负责人介绍说。

三是强化街道统筹,“条”“块”结合集成各方力量和资源。近年来,西城区针对街道权责不一致的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统筹辖区发展规范日常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城市秩序管理中进一步加强职能部门属地管理的意见》等文件,推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在街道层面的整合。在统筹公共服务方面,推进街道公共服务大厅建设,对全区70余个委办局下沉到街道的服务事项进行梳理,统一街道公共服务大厅85项服务,针对服务事项、名称、流程、期限,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在统筹专业部门方面,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通过街道对科站队所打分的形式,加强街道对科站队所城市秩序执法工作的考核,月度考核结果在全区公开发布,推动实现街道对公安、城管、工商等专业部门执法力量的整合。在统筹人员力量方面,将街道、社区全日制工作的协管员管理权限从部门管理中分离出来,对较为集中的9类协管员进行规范,并赋予街道统筹管理的权限,加大人员力量的整合。在统筹民生服务方面,结合居民需求,按照布局合理、便民利民的原则,建成10余个能够辐射一定区域的市民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和活动场所,解决居民群众活动场地有限等问题。

四是动员社会参与,激励引导多元主体服务民生。在西城区广内街道,一家社会组织孵化楼不久前正式投入运行。这栋60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专门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而且为他们“量身定制”管理、培育方案……眼下,街道空竹协会、首都市民学习品牌萱草苑纸艺社、百姓论坛等社会组织已入驻大楼。近年来,西城区专门设立了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2010年以来累计投入6500万元,支持了近300个服务项目,覆盖资源共享、志愿服务、为老助残服务、社会组织培育、心理健康服务和社工专业服务等多个领域,并形成了一些服务品牌。如今在西城,精心呵护培育下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至今已有3000余家。

五是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以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近年来,西城区进一步强化社会领域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激发活力、强化管理、促进和谐。以换届选举为契机,在255个社区同步设立了社区纪委,为社区各项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同时在社区建立“大党委”,吸纳681名席位制委员,积极推进社区党建“三级联创”工作,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中发挥引领作用。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工商联非公党委、职介中心党委、人才中心党委以及教育工委、卫生工委、律师协会党委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党组织6个、基层党组织237个,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在商务楼宇党建上,则建立楼宇党组织108个,覆盖党员1886名。

实践成果

三大方面提升区域社会建设水平

亮点:
形成需求导入工作机制,创新民生服务方式,拓宽多元参与渠道。

一是形成了需求导入的工作机制。“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建立以来,全区各级干部深入群众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转变了工作作风,有效推动了政府工作由任务驱动向居民需求驱动转变。同时,部门和街道树立了民需导向,创新工作方法,增强部门协同,动员社会参与,有效解决了停车难、买菜难、为老服务资源紧缺、文体活动设施不足等一批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民生问题。此外,各职能部门与街道围绕居民需求,整合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实现了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对接民需、联动响应、凝聚民生工作的合力。

二是创新了民生服务方式。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通过不断完善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将人、地、事、物组织纳入网格进行统一服务和管理,加强了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使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在推进社会服务管理智能和民生服务升级方面,依托“五位一体、四级联动”的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使社会服务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更加高效、智能、便捷。居民的诉求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感知、传递、处理和反馈,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优化了政府内部问题流转的程序和时效,增强了联动响应的能力。在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下,群众、社会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多元主体的多样化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各项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惠及百姓民生,老年人、残疾人、新市民等特殊群体也能享受到人性化的服务。

三是拓宽了多元参与渠道。在社会组织服务民生方面,通过充分发挥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社会组织服务民生,加大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力度,有效引导、支持社会组织扎根社区、服务民生。在社会单位资源共享方面,通过整合全区公共性、公益性和产业性资源,动员、引导、激励社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对接民需,发挥优势,开放共享单位内部优质资源解决民生问题,有效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的不足。在居民自治、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动员等方式,在环境治理、社会秩序、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领域引导社区居民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营造了“社会服务管理人人参与、和谐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领域党建引领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适应新形势下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