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也对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先进的城镇管理服务理念有效融合需要认真的研究一些重大问题,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各类社会活动与公共需求,有助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对于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和承载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注意到,一方面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许多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如何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建设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一、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离不开智慧城市建设
首先,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了7.12亿,城镇化率为52.75%,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方面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并不匹配,我国城镇化进程既面临资源环境科技支撑的约束和挑战又存在体制、机制的障碍,一方面现有的资源环境已难以支撑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土地供应紧张、交通拥堵严重、内涝频发以及大气和水体遭到破坏,已影响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移动终端迅速增长,网络连接速度不断提升,也要求城市管理部门立足长远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另外一方面,一些行政审批手续复杂,周期过长,政务信息发布不及时,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约束、中心城市行政权利过大、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困难等问题也影响了要素在城镇间和城镇内部的自由流动,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不利于城镇经济和公共服务系统高效运转。
第二,信息化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四化”联动、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抓手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四化”发展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城镇建设列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预计显示,2035年先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峰值,达到70%左右,新增城镇人口3亿,以我们片面追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城镇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提高城镇化质量任务艰巨,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使城镇真正成为宜居、宜业之所,城镇化建设好、管理好、服务好、发展好离不开信息化,否则各类政策措施效果无法及时显现,各种要素投入效果难以持续提高,各项改革的制度红利也要大打折扣。
当前信息化已经逐步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正有利的推动“四化”协调发展,很多地方通过完善城市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跨部门融合等措施极大的提升了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能力,各地大型物联网基地、大数据平台、云计算中心纷纷建成,无线城市、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逐渐普及,也极大的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城市一卡、互联互通等区域信息工作一体化稳步推进,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都市圈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以智慧城市引领新型城镇化促进城镇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智慧城市以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各个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以透彻改制、互联互通为创新方向,实质上是在信息化引导的城镇化模式、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发展智慧城市既有利于扩大高技术产业规模、提升信息服务、创意产业、智慧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在城市经济当中的比重,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推广,从而推动传统企业技术管理、组织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促使我国经济从人口红利、生态资源等低价值要素驱动转向依靠知识、信息、技术创新等高价值要素驱动,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智慧城市通过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的激发要素潜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创造大量知识性岗位,加快人力资源质量提升;二是切实改善民生,通过打造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平台,让市民充分的、及时的获取所需信息,全面掌握服务流程,将改变以往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确保居民均等的、便捷的享有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权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社区管理有助于增强基层社区扶危济困、敬老、扶幼、排查隐患、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矛盾,缓解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等问题;三是实现资源整合,城市管理涉及城建、交通、医疗、环保、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下,建立多方协调、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相对困难,智慧城市通过建立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公共管理模式,促进官民互动、部门协同、信息共享、政务公开,使碎片化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资源有效整合,既让政府部门及时摸清群众的需求,又让拉百姓实时了解有关政策,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效率和决策水平;四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需求,智慧城市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快捷、便利、廉价的信息交付渠道,不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也为生产者供给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提供了桥梁,使消费选择更加多元化。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日趋成熟。
近年来,各级政府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智慧城市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时机,政策环境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信息化平台和智慧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高社会管理和城市运行信息化水平,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推广网络化管理模式,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试点示范,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2013年2月,国务院出台《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大数据纳入到物联网产业领域,大数据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发展动力。不久前,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试点城市出台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公共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并对信息消费规模、相关行业新增产出、新型信息消费规模、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网络零售交易规模等作出了发展规划。技术支撑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围绕海量信息的生成、存储、处理和决策以前后连贯的产业链条形式集中出现,共同构成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大数据催生了新的IT模式分析及服务,多维信息采集遥感网和传感网,基于网格和云计算平台的智能信息中心、移动通信和高速光纤网多网融合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分析能力,泛在的通讯网络服务能力快速智能的事件处置能力为政府全面开展电子政务、企业深化业务创新提供了契机。截止到今年6月,全国310多个地级市、150多个县级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170多个地级市、40多个县级市完成了数字城市建设并投入使用,全国累计开发了设计国土、规划、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两千多个应用系统,有效的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两批公布了共计193个智慧城市区、镇试点,通过智慧城市区、镇的实践,利用智慧技术手段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这些先期的试点工作为智慧城市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协同推进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日臻成熟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将成为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契合点,但在实践过程中,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出现重项目轻规划、重重点轻需求、重技术轻制度、重引进轻研发、重挖掘轻整合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政府有型的手和市场无形这只手的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协调发展。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优先,应借助智慧技术主动遵循并及时响应市民的需求和意见,促使政府转移为以群众满意度为本的服务者,智慧项目应充分体察并反馈市民的感受,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应多种途径推广普及智慧项目,全面感知、及时反馈市民需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城市治理水平,要建立政府主导、市民参与的政治模式,借助智慧技术将市民融入城市管理体系,将管制行为变为自觉行为;
二是切实转变政绩观,明确政府职责,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初期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但可能出现城市之间盲目攀比、互补性差、缺乏科学论证和长远规划的智慧城市大跃进状况,也可能出现投巨资购置设备却忽视居民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还可能出现各系统各自为政的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估标准,缺少横向协同机制,基础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的政绩观仍然停留在搞看得见工程、短平快项目上,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避免科技形象工程,要根据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突出城市与周边城市群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根据大中小城市城镇化的不同需求作出不同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比如大城市应注重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缓解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应重点发展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智慧项目的开展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孵化器,要优化技术创新的环境,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积极整合各类研发力量,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四是推动资源共享,搭建公共信息平台,要注重前期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部门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避免重复建设,要建设公共平台,将顶层信息资源有机的组合起来,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要解决好信息的资源共享,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要基于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从资源共享、系统平台协同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信息化总体设计,同时,必须注意到公共平台建设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用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竞争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做的关键工作就是科学的进行总体规划,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公共平台建设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核心,不但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而且能够很好的解决数据和资源的共享问题;
五是注重标准体系建设,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标准往往相互矛盾、衔接不畅,造成了无标准可依的现象,因此,在城市化信息化总体架构下逐步建立统一的数字城市标准体系,实现跨系统技术集成与信息共享,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要密切协作,推进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应用和管理等应用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我国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总体而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时期,应坚持理性、有序、协同的原则,明确重点,加强整合,着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展望“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转型为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镇化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从长计议,不断开拓创新,切切实实地将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渗透到新型城镇化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