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多元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08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1566
核心提示: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的模式必将是多元化的。以京、沪、穗为中心的三大都市群、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次级区域性城市群、以县城为中心的就地城镇化,三种模式同步推进、相互协调,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色。
  • 位置属性:头条三
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的模式必将是多元化的。以京、沪、穗为中心的三大都市群、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次级区域性城市群、以县城为中心的就地城镇化,三种模式同步推进、相互协调,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色。

城市群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35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群和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群已初步形成。2012年,三大都市群的经济总量分别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其中,长三角包括沪、苏、浙地区生产总值达1.7万亿美元,环渤海包括京、津、冀、辽地区达1.3万亿美元,珠三角包括粤、港地区1.1万亿美元,三个地区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7.8%。到2020年,每个都市群的经济总量将达2万亿美元以上,超过目前纽约、东京都市群的经济规模。纽约都市群和东京都市群是目前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两个都市群,在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在全球经济中也有重要影响。我国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都市群,成为全国的科技、金融、制造、贸易、交通、信息中心,形成产业、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发动机,对全球经济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加快三大都市群的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形成一体化发展体制。在区域内,要允许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目前,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是三大都市群发展的最大障碍。

城市群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以功能分工为基础的城市群的发展,主要是基于两大推动因素:

一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客观上需要增加就地就近采购配套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比重,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这就为周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以产业集群为纽带的城市群的形成,反过来又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两者之间相互促进,造就在全球范围内无与伦比的竞争力,这是城市群发展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种规律表现得尤为明显。城市群的迅速发展,不仅表现在大中型城市群的发展上,而且表现在小型城市群的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被称为“块状经济”的小型城市群,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营销,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在一个县或一个镇的范围内,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如义乌小商品城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带动了周边小城镇的繁荣。又如浙江嵊县的领带、山东魏桥镇的棉纺、江苏新桥镇的毛纺、浙江龙岗镇的印刷、福建石狮镇的服装等等,都是在“块状经济”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二是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高速公路特别是城际高铁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运输空间,使人员和物资的流通更加便捷,扩大了就业的空间,从而改变了人们城市化的观念。“TOD”就是这种新理念的集中代表。T(thanfice)指交通,O(offices)即引导,D(difelorperment)即发展。概括地说,就是交通引导城市、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快高铁的建设,尽快在全国各个城市群之内和城市群之间形成高铁网络,充分发挥高铁在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为新型城镇化做出贡献。

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发展次级区域性城市群

在中西部的广大地区,省会城市多数已成为省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与邻近的地级市用城际高铁联系起来,可形成区域性的城市群。与全国三大都市群相比,这是第二个层次的城市群,是带动省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目前,这类城市群的雏形已现,规划思路明确,发展活力正旺,在带领中西部地区追赶沿海地区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包括洛阳、开封、许昌、漯河、新乡、安阳等城市在内,被京广、陇海高铁连接起来,已构成半小时生活圈,可实行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有力地带动着中原经济区的崛起。郑州国际航空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郑州作为全国物流枢纽的地位。

武汉城市圈包括宜昌、黄石、鄂州、孝感、黄冈、襄阳在内,以京广高铁和长江水运为纽带,正加快经济追赶步伐。这一地区,以武钢、二汽、武汉光谷为代表,工业基础雄厚,是中部的制造业中心。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将为中部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