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智能家居发展要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09  来源:钛媒体  浏览次数:1506
核心提示:“智能家居”作为一个十几年前就诞生在中国的产物,却一直表现得不温不火,直到近年来才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仅因为政府加强对物联网政策的支持,也由于硬件基础上的更新换代使得智能家居具备创造的基础,而这其中最明显的技术进步,当属无线传感技术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家居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普及。
  • 位置属性:头条一
“智能家居”作为一个十几年前就诞生在中国的产物,却一直表现得不温不火,直到近年来才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仅因为政府加强对物联网政策的支持,也由于硬件基础上的更新换代使得智能家居具备创造的基础,而这其中最明显的技术进步,当属无线传感技术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家居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普及。

不少人第一次听到“智能家居”这个名词的时候,第一感观印象就是高级货,是上流社会的高端玩物。确实,在十几年前的中国,智能家居是上流阶层主宰的产物。但在今天互联网潮流席卷社会各个领域的时代中,智能家居已经放下以往可望不可及的架子,开始借助互联网创造的思维融入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中。因为只有被广大消费者群体接受,智能家居才能得到更好地支持与发展。

一.对于现今智能家居来说,困扰整个行业自身发展的关键问题是:

1、目前智能家居市场正处于初始阶段向成长阶段的产业,却有不少企业开始扎堆往这个产业里跳了,都认为“智能家居”行业的潜在利益巨大,因此智能家居行业便出现尚未成功上位,已遇发展红海。而这些扎根堆积而成的企业,推出的产品往往都是具备类似特点,相同功能,俗称为“山寨”产品,这也由此引发第二个问题。

2、很多产商认为中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纷纷推出自家最新产品,但没考虑中国也是一个山寨大国,部分产商通过模仿,在开辟一条生产线的同时,也通过更改一小部分,来拓宽产品线延伸出不同的规格型号,使消费者看起来,价低货更高,也趋于购买,但这也反映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技术突破盲目的复制,以此来打出不同的价位迷惑消费者。

3、在营销宣传方面,不少产商也是各出奇招,但实际上,除了稍微不同的宣传包装,在功能表现上与一线产商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然而品牌不是忽悠就能出来的,是需要做出来的,是需要消费者的口碑来判定的。在未来发展当中,希望广大产商能够在营销宣传的同时,也能起来为智能家居这个市场负起该有的行业责任。

二.就目前的智能家居的市场产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 家庭安防领域

家庭安防向来作为智能家居的基础根基,对于消费者来说(有房的中产阶级),这也是入门级的需求。但在家庭安防产品的价格方面必须符合大多数用户(有房的中产阶级)需求,才有可能使得这一领域的产品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2. 家庭能源管理

能源管理作为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在智能家居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纵观当今智能家居的产品,往往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还能存活。谷歌、微软、日立这几家大企业都相继试图开拓这一领域,但终究未能造出大众化的实际产品上市。而用户对于家庭能源管理有强烈的智能化、透明化管理的需要,但市场上一直缺乏能够在价格和功能方面都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

3. 家庭娱乐影音

娱乐影音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则是兵家必争之地,小米科技、乐视、谷歌、苹果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时刻紧盯用户的客厅,以往小众的盒子开始迈入大众的视野,而小米近期的小米电视更是引起抢占家居娱乐的开始。同时,家庭娱乐影音的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技术与带宽再也不是阻碍发展的瓶颈,什么样的内容和操作服务才是争夺的关键。通常都是大鳄汇聚争夺,一般小公司生存空间狭小。

4. 家庭家居生活

家居生活当属家庭生活中最关键的部分,属于用户的舒适性、享受型需要,迫切程度不高。在中国人力成本尚可接受的情况下,一个所谓的智能家居集成系统的成本可能超过一个保姆,更何况保姆的“智能性”远远高于那可怜的系统。市场上大量的智能家居厂商都试图以这个为卖点打动客户,只是徒费力气。但产商们可以切入一个很小的目标市场,例如扫地机器人等。

以上四者,对于用户来说,需求的层次分别是安全、健康——>透明、智能——>舒适、享受。但归根到底,消费者选择智能家居,无非就是想体验高科技所带来的便捷生活,这是一种用户体验。但现实中,不少产品复杂的系统操作,不切实的功能、缺乏人性化的交互设计,让智能家居产品变得冷落,缺乏用户的认同与反馈,也必将使产品失去用户价值,进而沦落为一件摆设的高科技艺术品。因此,这要求产商花足够多的功夫在功能交互上和数据收集上,让产品紧贴用户的角度。

三.什么样的智能家居产品是普及方便,同时又能贴近用户需求?就必须先满足四大要点:

1.产品有没抓住客户的痛点所需。

家居产品必须要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联,更加高效的能源利用、更加环保的能源消耗,给用户带来安全、健康、舒适的居家体验,进而从用户的认同与反馈,来反应用户价值,进而提高用户体验。但从目前看来,多数产商的产品并没有从“人”的角度去看待产品,没有抓住用户的痛点所需。

2.对比以往,是否降低用户购买成本。

对于市面上众多智能家居集成系统,本身价格不菲。再者,后期投入维修以及更新的资金,更是让消费者增添更多的额外支付成本。这里的成本指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所具备的价格成本,而是用户产生的成本,里头包括用户的购买费用支出、自身时间精力的消耗以及承受产品自身所具备的风险。实际上变成消费者想让智能产品为自己服务,结果却发现自己在服务产品。

3.有无增强产品购买和使用的便利性。

智能家居产品现今缺乏一个统一的产品规范标准,各家主打特色不同,对于购买的便利性、使用的兼容性,往往存在很大的疑问。而消费者在购买智能家居产品或者集成系统的时候,由于施工的复杂和技术兼容性等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产品给予用户体验也趋向复杂,难以操作,同时质量不稳定,维护又困难。

4.智能家居提供商能否提高客户服务?

用户与智能家居提供商之前的沟通交流也是一大瓶颈,服务往往是了解用户进一步需求和有关产品改进方案的好方法,但由于当前单个产品大多为分散,也缺乏拥有号召力的大企业,也无法在前期和后期同时投入巨大的资金来维系服务客户的需求,这也导致客户获取服务难度的加大。

四.看完以上四点,难免对智能家居未来产生一定的疑惑,“智能家居”是不是依旧那么遥不可及?难道就没有单体的智能产品可以提前普及实现吗?

其实当今市面上还是有不少优秀的单体智能家居产品存在,但大多数集合在开关整合这一领域上面,当然也有智能电视、智能扫地机器人等。但在生活关联方面,智能扫地机器人可以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家居产品了。可还是存在许多人不了解这个产品,那么就以扫地机器人来简要分析下整个智能家居的现状,从小角度入手,解剖大方向。

“扫地机器人又叫懒人扫地机,是一种能对地面进行自动吸尘的智能家用电器。因为它能对房间大小、家俱摆放、地面清洁度等因素进行检测,并依靠内置的程序,制定合理的清洁路线,具备一定的智能,所以被人称之为机器人。目前,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并不如想像中的那么先进,但它作为智能家居新概念的领跑者,将为机器人最终走进千家万户,注入前进的动力。”

作为扫地机器人,在家庭当中得到广泛应用,带来众多便利,减少家庭卫生方面的劳动强度,但实际而言,就算它加入最新最好的智能化芯片,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的劳动,无法如同人工那样思考,毕竟它是一台机器。但在不可预知的未来,或许它会实现,但至少现在还没有这样优秀顶尖的产品。

可即使作为新一代智能家电的先驱,扫地机器人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其智能化程度,而目前智能化的衡量标准大多以国外为主,国内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规范。

同时各种广告与营销手段激化出来的营销数据,只能是一时的光环,再多的丰碑也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而真正的质量与服务,需要时间的检验。持久的品牌,需要持续的市场服务!

再者,扫地机器人之类的智能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是智能家居发展的目标所向,希望智能家居产品的商家,能以长远为重,注重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广告效益,要切实关注用户的体验与反馈。

智能家居的发展,还需融合当今互联网大潮,毕竟在当下传统领域越发受到互联网科技的挑战,及时放长眼光去看待互联网下的智能家居,想必对于出现新机会、开拓新市场、规范新玩法也更有促进吧!

五.对于智能家居的现状建议:

1、确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产品兼容规范,引导产商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

2、降低产品购买成本,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关注用户的体验与反馈。

3、产商应围绕产品体验问题,引发出对于情感化设计的检验标准,从“人”的视角去交互设计。

4、智能家居自身行业发展土壤深化肥沃,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循环。

5、结合互联网科技的思维模式,用新思维去改造传统产品,创造新机会,造就新市场。鼓励新鲜血液注入智能家居市场,产生新玩法,就如小米所推出的电视。

当然,智能家居这个领域仍然处于一个成长阶段,借用下互联网科技圈很流行的一句话“站在风口,猪也能飞”,凭借新一代互联网科技革命这一风口的冲击,智能家居的发展也会逐渐步上正轨。但对于当下的智能家居来说,只有韬光养晦、放长线钓大鱼,才是对自己最好的鼓励与肯定。
 
关键词: 智能家居 发展策略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