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用智慧让城市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港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28  来源:文汇报  浏览次数:1542
核心提示:中国的工业化直接导致了非农化,却没有带来完全的城市化,这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大特点。这种不完全的城市化,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另一方面表现为工业区游离在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制度之外。
中国的工业化直接导致了非农化,却没有带来完全的城市化,这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大特点。这种不完全的城市化,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另一方面表现为工业区游离在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制度之外。

快速城镇化,带来农民的快速非农化,却没有真正带来新兴小城镇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比起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宜居程度越来越低,这是现在我们国家城镇化过程中一个很大的可改进之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到2011年底,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目前,全世界城镇化的水平大概是在50%多。按国际惯例,一旦城镇化率超过50%,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全面城镇化时期。

长期以来,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口构成中农业人口占多数,城市人口始终是少数。但近年来,这一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011年,全国13亿人口里已经有超过半数的人居住在城市,并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城镇化时代。而其实,全世界也可以看作是进入了全面城镇化时期。并且,城镇化作为一个过程,还会持续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因此,城市生活的质量决定了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如此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当然会带来城市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人民的整个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因为城市有大量的建设活动、生产行为、生活需求和消费,必然会对环境和资源产生巨大冲击。所以,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也自然成为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与问题

未来30年,中国能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取决于城镇化进程是不是平稳。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国城镇化的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特点是当代中国城镇化所具有的空前规模和速度。西方发达国家的快速城市化始于19世纪。工业化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带来巨大改变,让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于是,大量剩余人口出现,并从农村转向城市,从事工业生产,从而带来了更高的产值和更大的科学进步。这一人口迁徙过程就是我们说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就是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外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差不多150年的工业化以后,普遍进入城镇化时代。到今天,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基本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字,欧洲大概在80%上下,美国大概在85%到90%之间。

中国到1949年为止,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10%左右。从1949-1979年的30年间,随着国家初步的工业化建设,城镇化水平逐步从10%提高到20%。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快速的工业化带来了快速的城镇化。从1978年到2009年的30年间,城镇化率从不到20%跃升到接近50%,速度非常快,平均每年接近一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平均每一年有1%进入城市。事实上,城镇化速度在改革开放的后半期比前半期更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速度也加快,最近15年,中国差不多每年有1500万到2000万人口进入城市。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城镇化率翻一番的时间是22年,而英国是120年,法国是100年,德国是80年,日本是40年,美国是30年。然而,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应对、处理快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的时间是很短的。现在,中国还在持续的城镇化过程中,经济与社会发展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只要国内外形势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和稳定,未来30年,我们还会以同样的速度与规模持续城镇化进程,直到城镇化率维持在70%到80%之间。

所谓城市化就是空间迁徙,人口从农村迁到城市。改革开放前,我们拥有建制在镇及以上的城市总共不到3000个,现在则是近2万个;称之为市的城市在过去30年差不多翻了一番多。正是这个空间承担着我们的城镇化,让大型建设活动得以展开,并吸纳新的城市人口。从城市数量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如此高速的城市膨胀所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成为我们国家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引擎。经济好的时候,城市建设就更加兴盛,经济不好的时候,也要通过城市建设来拉动经济。

第二个特点是,我们的城镇化跟工业化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全世界的城镇化过程都是伴随工业化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农业生产、小工业生产不需要城市,城市是大工业生产带来的一个产物,它需要集聚大量人口,高效率使用有限的土地,进行工业生产。虽然中国的城镇化同样来源于工业化,但跟工业化并不完全统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中国是分离的。

这种分离体现在土地和人口的特点上。从土地上来看,我们拥有大量的开发区、工业区,大到国家级的工业区、开发区,小到一个村庄里面的。工业区不是农业区,又不完全是城市,不具备城市的所有功能,包括城市的文化、教育、商业、服务、休闲等。因此,建设工业区就是为了生产,而不是为了建一个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从人口上看,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事城镇化生产。这些迁徙人口被称为“农民工”——他们住在城市里,从事城市的生产,为城市的产品提供劳动力,可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分享城市的所有福利。据统计,全中国大概有3亿多到4亿的农民工,他们是没有充分城镇化的人群,虽不能真正算作城里人,但因为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住在农村,也已经肯定不能算作农民了。因此,很多人认为我们中国今年的城镇化率其实应该在40%左右,也就是说,还有10%以上的人是半城市化,没有真正的城市化。

以上两个事实意味着我们接下来不仅要处理继续不断的、同样规模、同样速度的城镇化问题,还要解决前面二三十年城镇化尚未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化直接导致了非农化,却没有带来完全的城市化,这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大特点。这种不完全的城市化,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另一方面表现为工业区游离在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制度之外。第三个特点是,虽然全国都处于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但是区域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另外,我们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色越来越趋同——不论经济改革发展模式有何不同,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和建设面貌却越来越相同了。城市管理在南边、北边是一样的,城市面貌不管你走到哪儿也都一样,各地因地理、气侯、人文、历史等因素的不同,而逐渐形成的城市风貌特色现在却基本相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第四个特点是,一方面,我们快速的城市建设和快速的城镇化导致城市土地紧缺,特别是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但另一方面,我们对土地又极为浪费。总的来说,中小城市比大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的土地浪费现象更加明显,比如在一些中小城市,广场越造越大,路越造越宽。以前我们专门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路越宽,车越堵。后来发现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路宽了,大家都去了,所以就堵了,路越窄越不堵。另外,很多地方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还不惜以低价土地或者免费土地作为发展的代价,进行招商引资。因此造成了一些地方浪费土地,许多大城市却无地可用。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里面,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方面是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另一方面是郊区土地使用效率低下。

第五个特点是,由于城镇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城镇化的水平又有高低之分,因此,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中,也有高度的城镇化和不太高度的城镇化之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虽然实现了城镇化,但城镇化的程度水平却非常低下。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直接推动了全国的全面工业化,也导致大量小城镇的兴起。快速城镇化,带来农民的快速非农化,却没有真正带来新兴小城镇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城镇化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会说小城镇的生活比大城市舒适。但是现在,城市越大生活品质越高,城市越小生活品质越差。这个现象是不正常的。究其原因,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只重视城镇的建成,而忽略了城镇里面人的生活水平和城镇化的水平,这其中包括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缺乏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模式等等。比起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宜居程度越来越低,这是现在我们国家城镇化过程中一个很大的可改进之处。

第六个特点是中国特殊的行政区划体制,对城镇化的进程也有巨大的影响。县政府所在地可以通过上升为地级市来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可是,它虽是个市,但实际上由于县、镇、乡这一体制,其城市管理职能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会看到,一个县级市和一个县级镇的行政功能没有什么区别,仍然主要管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延续的交易活动,并没有许多城市方面的职能。因此,即便我们现在在名分上给了它县级市、镇级市、村级市,但是它又多大程度上能真正担负起城市管理的职责,还是要打个问号的。这是“中国特色”。在很多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市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没有级别之分

不能只有一种模式的城镇化

面对这些当代城镇化中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我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

第一,面对我们这具有重重特色的中国城镇化,首先应该提出土地节约利用、城市发展高密度的战略。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这一特定国情,因此,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效率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建设中一味的贪大求洋,一味的追求空间宽舒、宏大气派,这种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对中国而言,比起土地资源危机,其他一切资源危机都没有如此严重,所有的压力都没有土地压力这样大。所以,城市发展的高密度战略是我们的无奈,但又是一种必须的选择,更何况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依赖于汽车的低密度城市,已经被证明是对人类前途和地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负责任。

第二,中国人口多,地也大,发展不均衡,所以不能只有一种模式的城镇化。中国几亿人的城镇化不能全部都寄希望于少数几个大城市,而必须是中、小、大城市共同发展。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由于人口集聚效应,城市的经济能级优势凸显。毫无疑问,中国的大城市与特大城市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引擎,但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不可能像一个中小国家和地区那样,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部效应都“押宝”在少数城市上。韩国一共5000万人口,有2000万集中在首尔,全国一半的经济集中在首尔这一个城市。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对中国而言,整个国家应该比较均衡地发展,一个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同步发展的战略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

第三,不同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城市是需要筹划的,即让效益更高一些,让代价更小一点,这就是城市规划。合理高效的城市空间布局会给城市发展带来长远利益,而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会给城市带来致命的危害。任何一种既有的空间结构模式都不应该直接照搬到任何城市。其实,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各有各的特点,它取决于地理、气候、自然、产业、人口、文化、历史等因素,所以,具有不同规模、地域、环境、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背景的城市应该有不同的空间结构战略。让一栋房子、一辆汽车节能减排5%会是一个很大的科技进步,可是在城市布局上稍微一个不当心的错误,就是几十倍、几百倍的能量消耗,可见合理的城市布局是多么重要。

第四,城市需要地域文化特色,而文化特色最主要的部分是保护既有的文化特色,然后再创造新的文化特色。但是不要忘了,创造新的文化只有我们这一代人,而既有的文化特色是几十代人积累的结果。当代快速城市化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地方文化特色丧失,而地方文化特色是城市竞争力的最终根本所在。世界各个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这些城市风貌就是文化竞争力,也是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当然,它们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不仅要保护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和徐家汇那些花园洋房,也要保护那些看似破破烂烂的石库门和里弄,我不是说不需要旧城改造,但是在拆之前千万要慎重地把有价值的留下来。第五,是留足基础设施所必须的空间。我们的城市若想按照事前想好的规划让它更高效、更好地发展,就首先要有骨架子,也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时间,而其投入和建设又跟现在所具备的经济条件有关,比如人们知道这个地方应该有条路,可是得等有钱了才能做这个事。因此,城市规划就要把这个空间留好。

第六,我们国家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需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西方,特别是美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推行私人交通,这一模式使得拥有私人轿车成为人们的理想。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这种生活模式极大地刺激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包括钢铁工业的发展,但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及地球环境的维护带来了无穷的隐患。如果全世界都以美国人这样的生活方式生存,那对地球是一个灾难。因此,通过一个高度节约、高效的公共交通模式,可能是一条解决之道。所以,我认为公共交通的发展战略绝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城市底层居民的一个民生工程,而是全社会的问题,最终,城市应该发展出一个高效的、人人都能享用的、舒适的公共交通体系。

第七,更系统化的城市发展,应该把城市放在城市群里去考虑。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已经使今天的城市越来越难以独立地生成。城市越来越多地从属于世界经济网络,至少是区域经济网络;城市群概念也已经不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一个事实上的客观存在,不论是欧洲、美国还是日本的重要城市群,在城市经济当中的能级已显得毋庸置疑。中国也是一样,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中部地区的城市群正是因为这些城市群的大小能量、产业人口相互补,而形成更大的能量。所以,对上海来讲,把整个长三角地区统筹为一体,才有可能真正使得上海逐步发展为一个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所有的这一切,最终取决于规划——规划是城市长远利益的体现。因此,规划应该引导城市的发展,并成为控制城市发展的依据。所以,我呼吁上海早一些进入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修改,使得我们能尽早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找到依据。

要更多地考虑城市功能的混合

最后,我还想就一些问题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受。

目前,我们城市建设当中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为了高速、高效发展,形成了功能分区,但这种分区也碰到一些问题。当一个城市太大的时候,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之间,每天有大量的人口潮汐似地摆动,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我们能不能更多地考虑城市功能的混合,让生活、生产、工作不要离得太远?这样既节约能量,也使人舒服。

此外,我们城市的人性化程度还很不够,它缺少人的活动空间、人的街道生活、人的尺度感。缺少这些,城市就变得很远,变得不亲切了。不亲切的城市还谈什么好呢?同样,我们的交通总是水不够加水,面不够加面,路越来越宽。其实,我们需要有很丰富的网络来疏解各种各样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更密的路使得我们拥有更多的街道生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像在一些大城市,过条马路等三次红绿灯,等一次红绿灯走1/3,那是很可怕的。

同样地,我们在旧城改造中需要以新换旧,是可以理解的,但把历史文化一起破坏掉就可惜了。所以我在这里也向大家呼吁:上海最值得我们自豪的、最有特点的,也孕育了一代代上海人的,不是外滩,不是洋房,而是我们的石库门。由1000多万人口组成的上海,是一个多元的城市。城市需要容纳的能力,需要更多的交融,需要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我们也需要更多的邻居。我希望,让我们的城市多一点能走人的人行道,多一点可以人际交往的地方。

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不要把它描述成是个天堂,是个家家都有花园,每天开直升飞机上下班的样子,那不是未来城市。未来城市是每一个人都很舒服、很喜欢、很自然而自由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人在这里面活得自在,这才是真正的好城市。城市化既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希望我们能用智慧让我们的城市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港湾。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