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物联网:隐私终结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22  来源:国脉物联网  浏览次数:1366
核心提示:各大机构与政府正将互联网转变成为一个庞大的监控机器。当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能够汇报即时信息时,权利的平衡依然存在吗?
  • 位置属性:头条一
各大机构与政府正将互联网转变成为一个庞大的监控机器。当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能够汇报即时信息时,权利的平衡依然存在吗?

因特网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监控工具。数百家公司,无论我们对之熟悉与否,都在网上无时无刻的监控着我们。想给我们推销商品的企业以及严密注视我们的政府记录、收集并核对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做的每一件事以达到各自的目的。

通信过程不被记录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监控。在大企业与政府这些强大的机构面前维护隐私是基本不可能的,我们拥有的任何隐私得以保护的假象来源于我们对于事实的漠视或我们对于真相的抵触情绪。

对于个人隐私的侵犯还会愈演愈烈。之前,像谷歌这样的公司可能会比你的未婚妻对于你的个人喜好更加了解,但是就目前而言这种了解因为这些公司仅仅能掌握来自于电脑的数据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使用电脑时的行为习惯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联日益紧密,各公司所了解的也不过是其中与电脑相关的部分。

但是随着“物联网”这个概念的出现,我们的隐私再一次面临危机。在“物联网”世界里,不仅仅只有我们的电脑与手机是联网的:很快在我们的汽车与家具里都会有与于网络相连的组件。联网的医疗器材会即时收集我们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在我们的衣物上会有与网络连接的标签。在这个极端的世界里,随着自我供电且可无线联网的电脑变得越来越迷你和廉价,所有东西都可以与互联网连接。

关于“物联网"及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便利的文章数不胜数。毋庸置疑,”物联网“可以让许多美妙的事情成为现实,但随之而来的将面临比当今社会的更为全面的监控。”物联网“将会成为政府、企业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无时无刻监控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很快,无论是网上抑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被记录并永久保存。唯一的问题是这些信息将归谁所有,并将受到怎样的限制。

我们从个人手机上的定位器被用于跟踪人们的日常行程的这一现象中看到了“物联网”的曙光。的确,电讯公司需要得知人们的位置来进行通话服务,但是大多数公司都利用他们的手机应用软件来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谷歌地图自然在这些软件之列,但是还有诸多经营者的应用软件也在收集同样的信息。这些数据可以用来确定一个人的居住地点、工作单位和他的社交圈。

耐克公司是最早采用类似技术的公司之一:耐克公司的”耐克+“跑鞋可以与iPod或iPad交流信息并对于消费者的锻炼进程进行全面追踪。医疗器械普遍被改进以便与互联网连接,收集并上传一系列的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智慧电网将所有的家用电器与互联网相连并且能够为用户减少电费支出,但是它的存在也使得电力公司以及购买电力公司所储存信息的客户有能力监控人们在家里的日常行为。

无人机是另一件逐渐与网络相连的事物。随着无人机的造价不断降低及其性能的日益完善,它们会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监控力量。无人机的摄像头性能高到可以识别人脸的地步,同时在互联网上有足够多符合条件的照片可以配合使用来识别大多数人。现在,凭借无人机技术“谷歌地球直播”级别的监控或许尚未实现,但几年之后它很可能成为现实。况且无人机不过是中央闭路监控系统的延伸;中央闭路监控系统几年来一直在监控我们每一个人,并且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庞大的网络。

谷歌拥有联网能力的眼镜“谷歌眼镜”在全面监控之路上更进一步。这种眼镜能够记录音频与视频的能力使得已经无处不在的监控更上一层楼。等到谷歌眼镜普及之时,你可能连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何时被记录下来都不知道,不如默认你所有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并永久保存。

不过至少在短期内,由于数据的量如此之大,从中获取的结论会受到限制。这些技术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其所调查的方向。比如说,假设一个私家侦探正在现实生活中监视你,那么他可能会发现不同寻常的行为并依此展开调查。通过预定的问题来处理庞大的数据流时,就更难获得有价值的反常信息。换句话说,向客户询问“你做了什么”比询问“你为什么这么做”要简单得多。这些来自于数据分析上的限制也意味着像谷歌与Facebook这样的公司会比个人从“物联网”中受益更多,因为他们不仅拥有更多的数据,还有精密的调查技术。随着科技发展,电脑自动分析这种庞大数据流的能力也会提高。

从长远角度来说,“物联网”意味着无处不在的监控。如果一件商品将购买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发送,那么信息的接受者就会知道消费者的位置。车辆会拥有驾驶员与乘客的信息以及司机遵守交通规则的状况。人们的身份根本无需出示身份证就能被知晓。当顾客走进店铺大门时,售货员就已经知道他们的姓名、住址和收入水平。快餐店会储存食客的就餐习惯并分析出如何使他们消费更多。不少公司都会知道人们的起居习惯。Facebook会在会员更改好友信息之前就知道要被改动的内容。所有的信息都会被储存、核对并研究。这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一样不可思议,尽管现在距离“物联网”时代并不遥远。

那么,到那时有谁会知道这些个人信息呢?这取决于权利。上述的所有联网物品都会有隐私设置,但是这些隐私设置的惊人之处不是在于它们给了人们多少隐私,而是在于它们夺走了多少。个人信息的泄露之处会与上网习惯有关,比如在Dropbox上储存的文件,用谷歌引擎进行的搜索,以及手机里的短信都会泄露个人信息。这些数据被诸多公司储存、核对并在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来进行交易。用户们会认为隐私设置能够阻止陌生人了解他们的信息,但是这只能抵挡没有为了解隐私这种特殊待遇而付费以及不为政府工作从而无权索要个人数据的那些人。一切都取决于权利:人们有能力抵抗无权的人侵害个人隐私,但是无法阻止有权人的持续侵犯。

 
关键词: 物联网 隐私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