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其中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达到50多个,正在有成效推进的智慧城市有北京、上海等。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带来非常广阔的前景。
智慧城市能够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带来很多机遇,比如有利于城市稳定、城市治安、城市交通管理,解决城市污染、能源、服务等问题。因此在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一定要抓住本地发展的特色和机遇,智慧城市要差异化崛起,真正提升本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和驱动力。智慧城市有四个目标,加强城市科学管理、发展城市特色产业、优化社会公共服务和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我国的智慧城市要突显当代中国特色,建设智慧城市的创新机制运作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以发展为动力、以公民为中心。在产业发展中抓住“两化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城市维稳管理中要突出社会服务管理的人性化、精细化、服务化特点,提升城市运行的全面感知、精细网格管理、协同整合能力。以创新发展作为动力,适应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趋势。实现网络宽带化、数据集约化、应用智能化的目标。在抓住共性的同时,突显本地的优势和差异化特色。同时要重视信息安全,构建好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智慧城市信息化支撑技术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快速感知城市中的各种要素,包括环境、部件、事件、安全、社情、物流、灾害、产业、市场、人口等。物联网通过运用静态与动态、精准与模糊、态势与情绪、数据与视频、环境与物体等各种感知设备,建立城市的各类智能化应用系统,如智能电网、智能社区、智能政务、智能交通、智能安全、智能制造、智能城管、智能家庭、智能农业、智能教育、智能大厦、智能商务、智能医疗、智能物流等。
云计算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处理和挖掘的中心,当前中国很多城市都在开始启动云计算中心。发挥云计算的集约化、虚拟化、服务化、绿色化的优势,建立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是适应当前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要求。云计算中心能够推进SaaS、PaaS、IaaS多种云计算服务模式,提升信息化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快速部署,根据需求部署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支撑智慧城市中各类智能应用。另外,云计算中心促使数据、语音、视频、图片等构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洪流,能够适应大数据的海量、动态、异构等特点,支撑大数据洪流的提取、存储、管理、分析与挖掘。
移动互联网能够适应移动政务、移动商务、移动社交、移动媒体的需求,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它为快速增长的智能手机提供多领域服务的支撑,通过WAP、WEB、短信、彩信、流媒体、定位、会议等,实现在移动环境下,应用无线网、互联网、专网沟通。移动互联网将快速发展,成为智慧城市中重要和受欢迎的交流、协同和管理手段。在推进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技术保障问题。据统计,侵入智能手机的恶意软件高达上千种,对移动互联网造成极大威胁,因此,要建立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安全状态的可管、可控、可视。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分为:智能终端级、传输链路级、系统平台级、应用业务级、内容安全级等五个方面。
通过构建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智慧城市的智能位置服务(LBS)。GIS资源是城市的战略资源,智能位置服务通过开发城市的GIS图层,形成城市GIS图层资源的共享服务体系,服务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智能位置服务支持城市的城管、应急、环境、经济、服务和决策,推进LBS智能化服务,有利于企业市场、物流和供销,公民的出行、访友、生活,政府的管理、应急等信息化的应用。在全国100多个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北京市在建设智能位置服务方面很有特色,北京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中心,已为北京市建立了一千多个应用图层,用户只需登录该系统,就可以共享地理空间信息中心的应用信息数据,为政府和公众带来极大的便利。
大数据的采集、清理与挖掘工程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信息源头,同时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信息资源。它在社会管理与维稳、医疗保健、平安保障、智能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智慧城市中,信息资源的全局共享和跨域管理尚存在很大差距,很多数据未能做到广泛共享。为了支撑智慧城市大数据的治理和挖掘,需要构建起海量数据的云计算服务中心、城市全面感知的物联网工程、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服务工程、城市宽带网络服务工程、社交网络和微博等,通过综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和大数据的治理与挖掘,可以大大提高气候精细预测、灾害预警、交通细微管理和可视化数据挖掘的水平。
构建智慧城市,必须首先推进城市的大型信息化工程,否则智慧城市只是一个概念。这些重大信息化工程包括:城市智能化公共服务工程、信息资源跨域全局共享工程、云计算服务平台工程、城市全面感知物联网工程、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服务工程、地理信息资源中心服务工程、特色产业信息化支撑平台工程、社会管理与服务维稳工程、大数据治理与挖掘工程、城市宽带网络布局工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工程。
智慧城市面临严重的信息安全挑战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面临严重的信息安全挑战,如果不给予高度重视,将产生严重后果。目前国际网络空间的对抗态势十分严峻,国家级、集团级的网络攻击时有发生,地下黑客产业链已经形成,群体的网络攻击形式比比皆是。社会上存在大量个体利益驱动的信息安全犯罪,信息应用系统的社会工程犯罪屡见不鲜,信息产品和系统漏洞的存在已成为被攻击的源头。
另外,公民对信息安全的意识不强,缺少信息安全知识培训,IT产品和技术存在“自主可控性”缺失的问题,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力度不足,缺少顶层设计,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和信息安全企业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信息安全的治理、政策、保障体系尚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