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行业动态 » 学术动态 » 正文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坚固基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1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453
培养信息社会的人才,教育任重道远

教育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都必须进行调整,每个阶段、每个学科都要跟信息技术结下不解之缘。

近年来,侯义斌一直都在探索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他的推动下,北京工业大学从2002年开始,便办起了软件学院,主动与中软国际、赛灵思等软件行业巨头合作,面向行业,培养动手能力强、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人才。这两年,针对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学院又开设了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本科生试验班,整合融合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等四个专业知识和学科力量,培养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创新的高端人才。

“尽管这些年以来,国家设立示范性软件学院,在培养信息化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对支持国家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信息化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相比,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高端创新人才太少。”侯义斌说,这也是他近年来不断探索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原因。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约为300万人,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超过500万人。然而,根据相关资料统计,面对信息化发展需要,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100万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缺口,以及30万软件人才缺口,更为缺少的是高层次、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

如何才能摆脱信息化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困境呢?侯义斌认为,一方面,要对传统信息类专业进行变革,我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主要基地和来源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传统信息类专业,这些专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本身有更大的改革空间,应当进一步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另一方面,则要改革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时教授新兴信息技术;改革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实践环节,培养实用型人才;还要培养国际化的信息化人才。

在周宏仁看来,信息化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现行的教育体系是为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准备的,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为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准备的。

“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信息时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必须从信息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出发,对当前国民教育体系中信息化教育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评估,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编写等进行调整,让每个阶段、每个学科都要跟信息技术结下不解之缘,从根本上适应信息化对人才的需要。”

“就高端人才培养而言,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趋势,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工具,所有学科的人才,都应当在高等教育阶段掌握信息技术。”周宏仁回忆自己当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经历:为了完成“机动多目标跟踪”的课题研究,在提出理论假设之后,为了验证可行性,自己学习编程语言,写了一万多句程序,然后再到计算机上运行验证。

周宏仁说,在农业社会,人们必须会种植技艺;在工业社会,人们必须掌握各种电器知识;而在信息社会,所有人都必须掌握信息化生存的能力。要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制定不同信息化培养标准,并通过学校教育教会不同的信息技术。

“教育要用信息化技术和理念来改造自身,利用信息化技术培养下一代,才能适应信息化的需要,推动国家信息化战略。”周宏仁说:“中国信息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全体国民的信息素质。掌握了信息技术的13亿人,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宝贵的财富和无可比拟的国家竞争优势。”


 
关键词: 教育 信息化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