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行动计划里,我们大概有三点内容,一个就是把基础建立起来,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光纤、网络等等这样一些基础。实际上我在里面做了很多新能源的工作,比如大家都离不开电,但是电也可以是传统发电,也可以是风能、太阳能发电,也可能是地源热泵发电,生态城大多采用新型能源,利用新型能源来驱动,这也是生态城的一个特色。包括物联网传感器的铺设,也包括无线网络的建设,我们是设想今后将来整个三十平方公里的整个中新生态城在全区域内都能实现无线覆盖,这样的话,你在哪都可以享受到很好信息往来的一个便利。所以,现在包括搭建统一的平台,包括城市为企业服务、城市为市民服务的,包括政府管理的,也包括所谓叫控制城市软环境的,不断修正和改进的,比如我们经常出现城市里丢井盖,能够及时发现,能够补齐,这也是其中一部分。我认为智慧智慧,人才有智慧,既能发展又有思想,又能完成这样一定目标,这才叫智慧。
第二是让数据活起来,实际上很多包括智慧城市,包括信息化等等,有一个庞大数据库,这既包括了数据的积累,实际上也包括了数据的采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跨部门、跨行业,包括跨领域,把整个生态城所有的数据融合起来,作为智慧城市这么一个整个的基础数据库,包括它要不断发展、不断修炼,这是第二个,深入挖掘数据的价值等等。
第三,让它真正动起来。说起来,智慧城市,一般说得热闹,实际真正是要让它产生作用,给大家提供资讯和方便。在这里头我就想起来,实际上当时住建部的仇部长专门有一个思想,就是“多用信息”,“多用信息”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是非常贴切的。比如说,综合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包括智能交通的,包括呼叫中心的,为居民服务的呼叫中心,包括数字企业的,包括社会保障的,包括政府对居民和企业一站式服务的,这样一些平台,我们实际上都在建设,这是目前整个中新生态城到目前为止建设的一个成就和发展计划吧。
衣食住行全方位扶持新兴产业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行政府管理的创新,我们生态城希望智慧城市建设能给生态城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带来哪些创新呢?
杨志泽:我觉得智慧城市确实给传统城市或者传统的社区会带来很多创新,如果具体来讲,我认为两点上会有创新。一个就是社会服务的亲民化。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希望打通整个社会服务中政府、企业、公众之间沟通的“瓶颈”。举个例子来说,通过智慧能源体系的建设,管理者可以掌握企业、居民水电气热等社会资源或者能源的使用和消耗,同时通过监测这种消耗数据来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办公,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属于“自上而下”的服务。同时,假如居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发现了城市管理中的一些缺陷,包括要给城市运营管理部门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也要有一平台,包括检查、监督、督促这么一个渠道。所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让居民在对他所居住的区域里不断增加责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识了。过去很多情况下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三尺雪,多一寸也不扫了。但是通过这样的鼓励措施和信息的往来,我相信生态城居民会有很大的兴趣来建设自己美好家园,所以他就会管得多,他也有通畅的渠道,把他想管的事上传下达下来,给他回馈,增加这样一些兴趣。
第二是叫企业服务的便捷化。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居民,一个区域的支撑有产业才能支撑下来。所以,对于生态城的企业来讲,我觉得他只要在生态城开始注册了,就会有一个像我们个人有身份证一样的,在生态城里是代表他身份的一整套数据或者叫数据库,企业今后想处理一些事,在这个数据库里都有数据存在,甚至就变成了政府开始服务了。过去比如说我们是被动的,人家来,我们办事。但是,我觉得在中新生态城要做到引领的话,恐怕政府坐等是不行,而是要主动上门向企业服务去。而且你受于政府工作人数的限制,不可能每一天或者每个月都去企业走访。但是,信息化可以解决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提示,比如说快到纳税期了,或者快到你的年检期了,可以由管理机构主动在网上通知企业,然后在网上为企业处理这些事情,我觉得这样真正实现了开始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而不仅仅是坐等企业上门。所以,这样一来,政府的服务更加亲民了,企业也感到更加便捷了。实际上也促进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思考模式,包括为企业服务模式的转换,就是由过去坐等企业上门变成政府主动上门。
主持人:企业便捷化恰恰印证了“企业乐业”对幸福诠释的一个目标。假如说我现在是一个信息技术企业,要落户到生态城的话,我可以得到哪些方面的优惠政策呢?
杨志泽:这是我最愿意听的话。因为我在中新生态城从事招商引资和为企业服务工作的,这恰恰是我的本行。所以,我觉得可能有这么五项内容。一是我刚才已经介绍了,生态城不再搞传统产业,上来的都是新兴产业,我希望从事新兴产业的各位人民网的网友关注生态城,在这里可以得到五个方面的支持。
一是,生态城本身在建设期,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对这些新兴产业。比如对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公司,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市场,我有这样的市场容量存在。实际上你到那儿注册就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市场,在市场化过程中。
二是,我们也有政策上体现在四个方面,我把它总结为衣食住行。所谓衣,就是你在生态城可以获得很好的政府服务,衣是外面的,穿着。对于你自己企业发展,我们会搭建为企业可以发展很好的平台,利用便捷的服务来促使企业在生态城内能够做大做强,我们把它作为“衣”的解释。当你在其他区域内再去发展的时候,我觉得就像穿了一件名牌衣服一样,就更加有自信心,企业其实也是为客户服务的,更加为客户服务的。
“食”,就是税收,包括你获得利润等等这些。我觉得生态城政策还是不错的,特别是经过两国政府间的努力,包括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支持,所以,我们目前自己要上缴的天津和滨海新区的财政收入是可以不上缴的,有一个十年的优惠期,留在中新生态城用于建设使用。这样我们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会加大。对生态城企业的话,就可以获得很好的税收等等这方面的支持,甚至比如我非常愿意新兴产业在生态城落户,我会有信息产业支持的资金,等等,包括比如为企业、创业型企业贴息等等,会有一些这样的措施。
“住”,比如,过去叫无恒产、无恒心,实际上生态城建立的初衷就是引领新兴城市的建设。产业发展和居民入住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生态城的指标体系有一项指标,在生态城就业的人群能有多少百分比住在生态城内。在这里安排了三种形式的住。一类就是和新加坡借鉴了很多东西,就是叫所谓的白领公寓,这个公寓是高质低价甚至早期可以零租金。你自己可以带着你的衣服,拎包就可以入住了,里面所有东西都配套好了,所以特别适合创业的和在公司工作的白领人士来使用。第二类就是政府公寓,因为从你买房子也可以看到,不可能一下子买一个大房子,可能先期先买一个小房子。其实我们公共建设也是源自于新加坡和中国两国实践相结合,有产权,给你装修好,还比市场价低很多,这是对区域内的企业员工开放的,让你能够安居下来,同时才能乐业,乐活。公屋里面还有电视、冰箱等生活设施都是配套的。当你购买公屋的时候,就包含了这些内容在里面。第三个层面就是正式的商品房了,当你有了自己的经济基础,你可以在中新生态城购买商品房。但是,我要强调一个,我们在刻意创造一个非常好的周边环境,包括绿化环境、安保环境,比如说我们最近公安局就在推行实名制的门禁卡,这样对于生态城的居民来讲就有非常好的安全感。我们在努力营造一个非常适宜居住,比如新鲜的空气、很好的绿化,方便的社区采购,还有幼儿园、学校、医院等人人所必须的条件,我们都能提供。
“行”,所谓绿色出行。中新生态城毕竟不同于传统区域,我们管委会自己用的工作班车全部是电动的,也和国家电网合作,现在做了智能电网,同时在区内开始有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的充电装置等等,充电站,包括楼宇,居民楼的下面的停车场,有充电装置等等。之前和美国一个公司搞合作,就是自动化交通的试验,将来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做成电动的,直接就给你送过去了。从衣食住行上我们要试行很多这样新东西。我现在想,如果人民网的网友能够有机会入住生态城是我们最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