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行业动态 » 学术动态 » 正文

智能一体化:智能建筑的未来趋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04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浏览次数:1354
核心提示:相对于智能家居在中国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历史还要更长,就基础功能而言,大型公共建筑的智能化已经进入普及阶段。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新建办公楼宇和商业楼宇等基本都已是智能建筑,这也就意味着公共建筑的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准配置。
相对于智能家居在中国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历史还要更长,就基础功能而言,大型公共建筑的智能化已经进入普及阶段。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新建办公楼宇和商业楼宇等基本都已是智能建筑,这也就意味着公共建筑的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准配置。然而,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也并不让人满意,系统稳定性差、功能实现率低、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一直是智能建筑屡遭诟病的问题。
  
主流模式功能实现率仅为30%1995年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发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师规范》,成为智能建筑的基础标准。最初的标准体系是根据当时的建筑规模和特点制定的。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邵民杰告诉记者,当时的标准已无法适应现在的建筑。现代智能建筑的智能系统更加庞大和复杂,需要更多各专业产品通过“万能”协议转换网关进行翻译通信,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然而网关不可能万能,其发展也永远是被动地滞后跟进,这种标准和通信协议上的滞后几乎是必然的。而这种以“子系统+网关+集成”的方案成为过去20多年我国智能建筑的主流。
  
邵民杰介绍,这种主流模式的特点是技术含量很高,集成了强电、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软件等几乎所有的能源、电力、信息、控制领域技术和产品,是极为庞大的复杂系统工程产品。如果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模型是很好的,有利于掌握全面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用于工程建设则不一定可取,因为其忽视了大型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自身的科学规律,不管是从设计、施工,还是后期的运行维护都较理想化了。标准不统一、上下游施工及管理不协调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多年来,我国的智能建筑多采用这一系统,但真正达到设计所要求的监控功能的仅占30%左右。在实际运行当中,很多智能公共建筑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出现种种问题,都变成了“人工”建筑,很多功能都需要人工操作。”邵民杰说。
  
一体化设计省力、省事、省钱近些年,智能一体化设计逐渐在智能建筑行业兴起。邵民杰告诉记者,简单来说,智能建筑一体化,就是将庞杂的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在了一起,做到了标准统一、施工方统一。这样一来,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都将大大增加。目前,ABB、施耐德这样的国际电气巨头也都已开始涉足智能一体化领域。
  
北京迎西科技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方甲松告诉记者,他们设计开发的ePower智能一体化系统属于“预制式”的施工方式,把所有的强弱电功能都集中到了一个控制柜内,现场施工量极少。“也就是说以前原本在现场完成的施工环节都转移到了工厂,实行统一的工业化、精细化的生产,因而产品质量也就能得以保证,系统也更加稳定。”智能一体化系统带给河南华诚房地产开发公司机电工程师刘伟最深的感受是省力、省事。该地产公司的多个项目都采用了ePower智能一体化节能电器技术。
  
“传统的智能建筑需要大量的配电柜、控制柜,使得建筑物的竖井内往往拥挤不堪,甚至无处安装。而一体化的设计把强电、弱电、通信等模块全部集成到一起,节省空间;同时,集成化的系统不需要太多的现场施工,节省了安装的人工成本;而鉴于一体化系统所需的电线、配管大大减少,从而节省了材料成本。”刘伟对记者说。
  
同时,多个施工方施工很容易出现产品不匹配的问题,而一旦出现问题,则很容易发生各个施工方互相推诿责任。“而一体化系统将所有施工方统一到了一个集成商那里,出了问题,责任明确,维修简单。事实上,一体化系统,其问题也就大大减少了。”刘伟说。
  
张功辰曾在上海中粮大悦城改造项目中担任工程中心总顾问,这个项目也采用了ePower智能一体化控制系统。“由于ePower技术减少了大量的管线铺设,所以总的成本并没有增加,基本与原系统持平。同时,通过采用这套系统,建筑能耗大概降低了10%至20%。”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