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张永民:解析智慧中国系统工程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04  来源:《中国信息界》   作者:张永民   浏览次数:847
核心提示:智慧中国是由智慧的城市和乡村,智慧的工业和农业、智慧的交通和水利、智慧的教育和医疗、智慧的能源和安全,智慧的科技和服务等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智慧系统整合而成的庞大而宏伟的系统工程。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建设智慧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支撑作用,深入推进智慧中国建设,依据《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本文特对智慧中国的系统 工程建设进行专题研究。

建设智慧中国的愿景目标是:以提升信息化在优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国家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实现基础设施高端化、政府服务 协同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公民生活数字化、新兴产业融合化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化;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基于信息基础、经济发展、政务服务、城市管理、民生幸福等五个核心领域,建设智慧中国需要实施八项系统工程:即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 程、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推进工程、信息资源整合工程、电子政务优化工程、城市管理精细工程、民生幸福体验工程等。对此,按照有利于推动城乡信息 共享和业务协同、有利于解决社会民生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发挥智能化试点示范作用为标准,特设计出2012—2020年重点推进智慧中国系统工程的33个建 设项目。以科技作支撑,用项目作保障,使智慧中国建立在坚实、可行、易操作的系统工程建设基础上,稳步推进,加快实施,早见成效。

1 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建设智慧中国必须围绕信息通信、无线网络、物联网、地理空间框架、能源、交通、水资源等城乡核心基础设施,建设覆盖政务、电力、交通、水利等智能管理 的基本架构,通过对城乡基础设施的全面感知、精细管控与协同调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2012-2020年,重点实施8个工程项 目:高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无线城市创建项目、信息枢纽城市打造项目、物联网传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乡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 目、智能交通建设项目、智能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

1.1高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中国网络,提升城乡宽带能力,扩展网络覆盖空间,全面建设高速、泛在、绿色、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

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新建区域直接部署光纤宽带网络,已建区域加大光纤化改造力度;加强光纤宽带网络的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规划建设 达到城区水平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光缆入村、网络入户;积极推动以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NGI)建设,实现大规模 商用;大幅度提升IP骨干网及传送网能力,推动网络资源的智能化调配,提高骨干网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扩大互联网国际、国内出入口带宽;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 全保障。

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以高清交互式数字电视网络为基础,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干线传输网络和接入网络;加快推进基于高清交互机顶盒的家庭网关的研究、开发、推广与普及。

大力推动三网融合,鼓励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核心业务大规模应用,以及交互数字电视、多媒体终端、智能家电等产品的批量应用;鼓励和支持三网融合相关的产品研发、市场培育和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确保我国大中城市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提升城市重点功能区和重点产业园区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高标准、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未来科技城、金融商务区、高端商务服务区、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等示范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项目,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1.2无线城市创建项目

大规模开展无线城市建设。建成智慧中国覆盖面最广、网络最稳定、性能最优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使第三代移动通信(3G)应用成为移动通信 主流;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已建地铁线路实现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政务专网等移动信号全覆盖,移动基站与新建地铁线路同步规划、建 设;开展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网络建设试点,首先将直辖市和副省级新建区建设成为国内最好的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 (TD-LTE)试点城市,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发展夺得先机。在城市商业区、交通枢纽、行政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加快新建WIFI无线热点,不 断完善以3G/4G+WLAN为主的多层次、多热点、广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为物联网网络提供承载基础。

1.3信息枢纽城市打造项目

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布局,发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信息集聚的优势,推动这些城市信息通信和数据交换枢纽建设,建成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中国电信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重大信息基础设施。

打造全球高端的信息内容中心。合理规划、布局各类数据中心建设,降低能耗,扩大规模和服务能力;加强建设智慧中国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商务信息中心、广播中心,逐步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建设成为国内外信息内容中心城市。

在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建设国际一流的信息服务中心。加速推进呼叫中心产业基地建设;建设超级计算中心,深化超级计算应用;合理规划布局云应用、云产品、云服务和云基础设施,以应用为驱动,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建成全国最重要的云计算中心。

1.4物联网传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智慧中国要率先开展以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和无线宽带专网为主的物联网传输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政务物联数据专网作为电子政务网络的有效补充,统一建设 基站,信号覆盖城区,具备支撑百万级传感器信息汇聚传输的能力,为政务物联网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传感信息无线传输通道;积极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的无线宽 带专网,实现信号覆盖全城区,具备并发传输10000路以上高清晰度图像的能力,为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移动图像传输和移动业务提供安全可靠、 高带宽的服务。

围绕城市应急、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提升管理和响应处置能力的实际需求,在城市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部署智能传感器设备,形成物联网网络。扩大基于无 线通路和无线终端的城市物联网网络覆盖范围和应用领域,重点建设政务类应用和行业类应用(包括工业、交通、物流、旅游等)。丰富面向公众的物联网类、移动 类信息服务,让更多的公众通过移动互联的方式享受智能化物联网服务。

1.5城乡地理空间框架项目

人类社会活动的80%与地理空间有关。因此建设智慧中国必须建设城乡地理空间框架。要启动城乡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制定完善统一的城乡 GIS引擎系统规范和底层技术标准。启动包括GIS引擎、图层公共开发工具、图层信息交换系统在内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为各部门专业图层开发、交换与 共享提供基础支撑。推动国土、规划、建设、房管、交通、公安、环保、水利等部门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发本专业相关GIS应用。制定 基础图层和各专业图层开发、管理、维护与共享制度,采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和基础地理图层城乡统建统维、专业图层各部门分布式维护的模 式和机制。

共同推进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中国联通签署的智慧中国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的业务应用,加强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应用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化 合作。推出一批运行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移动办公、电子支付等决策支持和业务办公系统;推出一批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智慧交 通、智慧物流、智慧市政、智慧安全、智慧医疗等物联网类行业应用系统。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条件成熟、积极性较高的地级以上市作为“智慧城 乡”建设与应用示范,并建立长效运营机制。

1.6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

以建设智慧中国智能电网示范城市、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基地为目标,以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示范区域,按照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建设要求,大力推进城乡电 力公共事业自动化改造与智能化服务的普及。重点推进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环节的智能设施建设与自动化改造,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发电、储能 管理、智能电表、用能管理等应用试点。

智能电网示范工程重点围绕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关键环节,攻克关键技术。建设分布式发电示范项目,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与储能系统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和远程数据接入技术,推进智能变电站与输变电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进配电网自动化改造与配电网优化运行智能调度系统建设,实现配电调 控一体化;建设电能质量检测主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需求管理系统等,实现对用户侧用电信息、电网侧用电质量信息等的采集分析与评估;探索“四网融合”新 模式,推进以电力光纤到户为核心的智能家居与智能小区/楼宇试点等。完善电力运营手段,建设电力调度应急指挥中心、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管理等平台。全面推进 城市电力公用事业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并与社区一站式服务系统和市民卡进行深度整合。

1.7智能交通建设项目

智能交通是智慧中国的基础。智能交通建设项目包括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城市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两部分内容。

一是建立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立交通流量监控采集网络和可视化交通综合监控指挥系统,并与城市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的对接,将交通信息采集网络和 公交监控调度系统拓展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涵盖车辆视频监控及车辆运行状态监控的分析与调度网络,通过对多维度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实现对交 通拥堵的主动预测和诱导方案的自动生成。通过与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联动,快速实施交通疏导与救援。建设渠道多样、终端分布广泛的智能出行信息服务平 台,运用3G等技术,通过城市信息亭、手机终端应用、网站、CMMB、DTMB、广播电视等方式,将交通信息服务及时推送给公众。平台采集的城市交通数据 同时为规划建设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数据支持。

二是建设城市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通过车辆定位、无线数据(视频、运行)采集等手段,实现对车辆的运行监控和运营调度。通过公交电子站牌、公交信息网站等方式,向市民提供公交线路、公交到站等综合信息服务,全面提升公交出行的服务质量。

力争到2015年,实现公交、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视频和运行监控100%覆盖,城区主要区域和道路、路口、桥梁视频、流量监控100%覆盖。

1.8智能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

水资源管理是智慧中国的基础建设之一。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覆盖城乡主要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的水情信息智能采集和监控网络。运用传感器采集与视频信息 监控相结合,实时观测河道、水库的各种变化及涵闸的运行情况,实现全天候的远程监控和水文信息采集。建立水文水情信息数据库,实现现场数据的实时存储和对 比分析,并与水利、气象、环保和建设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建设包括水情分析、水务计划、水资源调度等应用系统的水资源智能管理平台。建设水文应急指挥调度 系统和应急预案库,并将指挥调度手段延伸到县、乡以及各监测点,同时,基于城市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城市应急指挥平台的无缝对接。大力推广智能水表的安装使 用,提高农田灌溉、企业用水大户的信息化监控管理水平。力争2020年建成基于物联网的、城乡主要河流、水库、自来水厂、自来水高消耗企业覆盖率100% 的水资源信息采集、管理、调度网络。

2 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深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不断催生新兴特色产业,探索智慧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实施企业“两化融合”评价评估工作,推进“十百 千万”工程(即“十省试验、百城示范、千区试点、万企升级”),着重提升企业在综合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转型、产业链协同等领域的信息化能力。2012— 2020年,重点实施6个工程项目: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企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项目、智能旅游 建设项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综合体项目。

2.1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

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计划,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促进数字研发、先进制造、现代管理的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智慧型的制造企业。一 是积极推广运用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信息化辅助制造系统,改造重点制造行业的生产制造系统,提升装备数字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 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推进企业机械制造向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二是深化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营销、服务、 管理、决策等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再造生产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精准化管理。三是大力推广应用集成电路和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 对仪器仪表、家电、汽车电子等传统产品的改造,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产品,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推广,构建智慧制造业体系。

2.2企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

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制定中省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试验区)的评定标准和成效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信 息化应用情况基础数据库,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指标的采集与评价工作,及时总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运营方面的经验;按照中省市企业信息化分类推进思 路,围绕综合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转型、产业链协同等领域,按专题推进各类企业之间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与共享,发挥“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 用,提升中省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断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向高端发展。

2.3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

建设智慧中国必须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传统制造行业节能减排。建立中省市三级企业能源监测管理平台,利用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实时数据库 技术和实时数据分析与预测技术,借助完善的能耗数据采集网络获取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参数和能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结合对生产工艺过程的评估和预测, 为企业提供实时在线能源系统平衡信息和调整决策方案,提高城市整体能源利用水平与效率,实现中省市主导产业的绿色、可持续性发展。

以各行业的重点企业为试点示范,完善企业计量评价体系,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建设。建成企业能源监测管理平台,通过对能耗数据采集计量设备与工业 管理网络的改造升级,建立涵盖水、电、气、煤等各能源供需量、消耗量、回收量等信息的动态能耗数据库,搭建包括控制室工程、中心大屏幕系统等内容的企业能 源管控中心基础设施,对用能设备单元、能耗种类、能源生产、输配、消耗等环节实施集中监测与管理。完善企业现场控制系统,建设以能源预测和能源平衡调度系 统为核心的综合过程监控系统,通过将能源消耗、产出、库存及关键产能、耗能设备运行状态与能源平衡模型的有机整合,实时计算并自动实施能源优化平衡方案。 结合能源管理中心软硬件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企业配套能源管理模式和机制建设,提高能源管理中心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效率。

2.4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项目

电子商务是智慧中国的亮点。采取“政府支持、资源共享、专业服务、企业受益”的模式,引入社会资金、技术力量,建设若干面向中省市重点行业、特色经济 的专题电子商务平台,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贸易全流程服务,发挥产业链的协同商务能力与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同时,促进企业尽快转变经营方 式和商务模式,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采用主题式建设模式,并逐步扩展至其他商贸、物流、制造等产业领域。在建设内容上,建成以专题市场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整合与 发布平台,实现经济政策信息、供求与行情信息、企业与产品信息等的多渠道及时获取与多界面综合展现;加载会员在线业务洽谈功能,推动供求双方、合作伙伴之 间、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在线交流与供求信息互通;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及认证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与在线交易功能;与相关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区域物 流平台等对接,实现商务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互动。同时,加快信用、认证、支付、物流、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电子商务秩序,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 展。

2.5智能旅游建设项目

智能旅游是智慧中国的支柱产业。智能旅游建设项目包括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和旅游行业管理平台两部分内容。

一是在各省市已有“旅游门户网”、“旅游公共服务商务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商家、游客能充分沟通、互动,涵盖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旅游商务的多语种综合旅 游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提供高可信度的目的地旅游信息与企业提供的动态旅游产品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依托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广泛宣传旅游资源,建 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满意度调查系统和多渠道、及时、公开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和推荐模式。推动智慧景区建设,以智能卡终端为载体提供游客在智能 导览、定位识别、身份认证、移动支付等方面的在途应用。二是在已有“旅行社管理系统”及“导游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各省市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省市 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实现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如从公安获得导游的违法记录,从工商获得餐馆的处罚记录等)。整合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在平台中加载流程电子 化功能,实时记录、跟踪、督办,实现游客投诉全过程闭环管理。制定旅游企业信用评定标准,构建旅游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旅游专业 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并实现与省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

2.6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综合体项目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是智慧中国的新兴产业。要以各省市信息服务业基地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产业园、软件研发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研发园等园区为重点,建设软件与服务业综合体项目,包括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两部分内容。

一是高标准建设园区通信基础设施。与电信运营商深度合作,园区全面实现光纤到企业,带宽接入能力实现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全面支持园区内部移动办 公、移动应用需求,实现3G+WLAN的全面覆盖。在园区内部署传感器网络,并逐步在安全监控、环境监测、能耗管理、公共设施管理、园区物流等领域为园区 管理机构和入园企业提供服务。

二是建设软件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相关资源,建设软件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为软件研发企业提供软件公共开发平台与测试环境、第三方软件评测认证与信 息安全评估等信息技术支撑服务。做好园区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获取、评估等,为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提供信息,联系和引导各类融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有 效服务。

3 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农业信息化是智慧中国建设的基础。重点实施3个工程项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精准农业示范试点推进项目、智慧农业应用体系构建项目。

3.1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建立涉农专题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技、农资、行情等各种涉农信息的汇聚;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交流平台,向农民及时推送各类涉农信息;建设农业专家数据库 与交流互动平台;持续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业人才培训与服务工作;建立农产品综合商务平台,成为各地农产品对外推广门户和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并 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发布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咨 询、远程教育、气象发布、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村务公开等综合信息服务,推动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

3.2精准农业示范试点推进项目

加快物联网、GIS、3G等技术手段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包括土地资源、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农民承包地管 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重点建设数字大棚、高效施肥等信息系统,将作物栽培管理辅助 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为发展“精准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3.3智慧农业应用体系构建项目

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快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农业生产格局。以中省市县四级农业科技园 区、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依托,着力建设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等农业信息化系统,稳步推进农业自动化生产 设备和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检测、销售等领域和环节的应用,提高对农产品的智能化 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气象、水利、土壤等农业生态环境要素的信息资源服务管理,提高对农情预判和应急指挥能力;通过提升、培育和引进等多种途径,集 聚一批智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和带动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

4 实施科技创新推进工程

建设智慧中国的关键是要实施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推进工程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二是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为提升 国家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推动整体科技创新奠定良好基础。重点实施2个工程项目: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项目、科技创新开放知识平台项目。

4.1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项目

建设中省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一是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专题性质的研发协作与服务平台。围绕“十二五”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关键核心 技术和主攻方向,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深化政产学研之间的科研协同与研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二是以各省市的大学科技城 为主体,建立创业者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导,汇聚企业、科研院所、融资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资源,为创业者的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扶持、技术支撑、资金保障等全 程定制化服务,不断优化各级自主创新的基础环境。

4.2科技创新开放知识平台项目

以科技信息网络为依托,建设各级科技成果知识库与科技创新开放知识平台,实现创新知识与信息的集中管理,并向企业、公众等提供各类知识成果的发布、查 询和共享协作功能;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各行业协会、园区建设具有行业、区域特征的主题式科技知识共享门户网站(如特色农产品、工业品等),为创新企业、创 业个体等提供信息发布、查询以及互动等服务。

5 实施信息资源整合应用工程


建设智慧中国就要实施信息资源整合应用。以资源整合为基础和核心,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平台三个层次上的省市级信息资源整合。2012—2020年,重点实施2个工程项目: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基于云计算的省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建设项目。

5.1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

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包括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体系、社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两部分内容。

一是完善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管理体系。按照中省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目录体系标准,制定《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维护办法》,明确“四库”建设的责任 部门和参与部门,确保各部门分别完成本部门相关数据字段的完善工作,形成一套数据采集、整合、建库、更新、分析、应用和发布的跨部门协同工作模式。进一步 发展重点信息资源服务与发布平台和基于“四库”的各专题分析挖掘类应用,形成面向政府和公众的公益型信息服务体系和面向微观经济活动的商用型信息服务体 系。同时,不断完善重点数据库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积极探索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信息服务模式。

二是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先期以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为重点,依托中省市政务信息数据交换平台,采集并整合工商、国税、地税、人行、法院、公 安、社保等相关单位的企业征信数据,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面向社会的信用比对、信用评价、信用查询等功能。在此基础上,以个人信用信息为核 心,依托各级政务信息数据交换平台,采集并整合个人征信数据,形成统一的个人信用动态数据库,逐步提供个人信用检索比对、评价和信用发布等功能。建立完善 的企业、个人的信用动态评价体系,并逐步实现企业、个人信用信息与中省市相关部门的数据互联与共享。

5.2基于云计算的各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建设项目

以各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为核心区,加快各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的整合提升工作,逐步建成政务云计算中心。充分利用资源虚拟化和动态随需部署等先进技术, 将云计算中心作为各级政务应用基础设施的统一承载平台,实现政务平台设施的共建共享、政务数据资源的协同整合、政务安全与运维的统一保障。引入社会资金与 技术力量,探索建立各级商务云云计算中心,依托集约化建设的云平台,不断发展面向园区、行业和公众的软件服务,推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带动各级信息服务产 业全面升级。

启动各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对各级具备条件的政务应用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对于“十二五”期间新建的政务信息系统,所需的硬件设备原则上一律由数据 资源中心统一配置;对于现有各部门分散的应用系统,按照运行体系、运行状况和机房现状,对其硬件设备分情况分别推进整合。启动各级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软硬件 架构搭建工作,试点开展电子政务应用迁移到云平台,逐步形成基于云平台的政务资源配置、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标准和运维管理体系。

采取“政府引导、多方共建”的方式,建成各级商务云计算中心。积极探索商用云计算服务的商业模式与运营管理模式,保障商用云计算服务与各级电子政务云 计算服务的信息安全隔离。鼓励信息服务企业为个人用户提供日益丰富的云计算应用服务。逐步健全和完善云计算相关基地、联盟、标准和实验室,为云计算产业升 级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各级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形成辐射各方面的云计算产业服务能力,推动云计算产业繁荣。

6 实施电子政务优化整合工程

电子政务是智慧中国的龙头。重点实施2个工程项目: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化整合项目、电子政务权力阳光工程项目。

6.1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化整合项目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化整合项目包括全覆盖的政务网络升级改造和构建政府门户网站群两部分内容。

一是全覆盖的政务网络升级改造。高标准升级改造有线政务专网和无线政务专网,提升政务网络性能;推动政务部门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统一接入;整合政务需 求,构建布局合理、节能环保的政务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形成高效服务公众的集约化的政务数据中心,为政府部门提供集中的主机托管、灾备和运维服务;加快政务 信息安全及应急处置相关设施的建设部署;推广能源利用率高的信息技术在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应用;积极建设城市立体的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网络系统, 以及高清视频监控网络系统,建设视频监控智能信息处理中心,形成高效的城市视频监控运作体系。

二是构建政府门户网站群。实现各级政府、部门“界面内容规范标准、信息资源集中共享、业务流程协同高效、服务体验一站舒畅、信息安全整体保障”的目 标。规划并制定政府服务资源目录体系、网站群管理运行分层操作流程和工作界面、网站群平台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等管理办法。完成子站向省市网站群平台的试 点迁移工作,并在网站群平台上不断完善跨部门、一站式的在线政务服务体系。搭建省市政务综合办公平台,通过集群、虚拟化等技术手段,面向省市各部门提供满 足部门个性化需求、可配置的涵盖办公自动化(OA)、视频会议等功能的公共服务支撑。启动智能政务服务,实现在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协同办公、行政执法、公众 服务等业务功能。

6.2电子政务权力阳光工程项目

电子政务权力阳光工程项目包括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深化应用和政府电子招投标采购平台两部分内容。

一是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在完成“三个覆盖”目标的基础上,推进“三个融合”,即与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和服务事项办理融合、与部 门核心业务融合、与行政绩效管理融合。健全“一库四平台”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及信息报送下发功能,完善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服务和部门后台业务处理之间 的业务协同、流程贯穿和系统对接,实现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与政务服务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各级部门、地区之间行政管理服务的信息共享,实现跨部门办事服 务事项的联合审批。依托电子政务网站全面实现网上申请、办理、反馈、咨询、投诉等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布基于手机的电子政务移动应用,为公众提供 实时的电子政务服务。

二是建设政府电子招投标网上采购平台。将各级政府采购的申报、招投标、评标、监管等流程进行系统固化,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并对违规环节自动预警。建 设评审专家库,在招投标过程中实现专家随机抽取和网上远程评标。与各级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供应商信用信息的数据对接,实现对市场信息、供应商信息等的 信息动态采集与管理功能,为采购决策、供应商选择评估等提供数据与工具支持。实现采购预算管理、采购计划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核心功能。

7 实施城市管理精细运行工程


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智慧中国的关键工程。建设智慧城市就要对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敏捷、扁平化和闭环, 是政府提升城市监督与指挥调度水平的基础条件。2012—2020年,重点实施4个工程项目:城市应急综合指挥调度系统项目、智能城管应用平台项目、智能 环保建设项目、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项目。

7.1城市应急综合指挥调度系统项目

城市应急综合指挥调度系统项目包括城市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重大风险点源安全监管及应急救援系统(安监二级平台)两部分内容。

一是建设完善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整合各类监控资源与调度手段,打破纵向条块,建成“1+N”的两级城市应急综合指挥调度模式,实现一通到底、全市 联动的应急流程对接与工作协同。在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基础上,建设覆盖全市的应急信息交互网络,实现系统与市相关部门、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相关 企业和省级相关监控和应急平台的对接,以及预警信息、预案信息、应急资源信息、调度信息、视频监控信息等的集成共享。在此基础上,依托3G、WLAN、 CMMB、DTMB等通信手段,建成城市运行信息监控网络与应急联动综合平台,实现监控信息整合、应急资源共享、应急流程贯通、应急预案联动、应急演练常 态,提升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的能力。

二是建设重大风险点源安全监管系统。完成与所有重大风险点源企业中控室连接,加强对重大风险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重大风险点的日常安全监管。建 设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系统,完善应急预案、应急调度等功能,提供各种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置技术支撑与辅助决策分析功能。与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对接,实现安 监二级平台与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在预警、预案、指挥调度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力争到2020年,建成覆盖中省市所有重大危险源、自然灾害多发区域和主城区重点公共场所监控网络。实现城市应急平台与环保、水利、安监、气象、卫 生、公安、交通、城管等相关部门平台之间预警预案信息、应急物资信息的横纵联动、流程协同;基于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每年组织1次全市规模的应急演练。

7.2智能城管应用平台项目

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建设“智能城管”。在“数字城管”建设成果基础上,基于全市统一的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政务信息交换平台,构建市级智能城管应用平 台。深化城市网格管理与城市部件事件管理的内涵,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将网格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至城市运行中的所有部件、事件、人和组织,形成以城管局为监 督办公室和指挥中心,建设、公安、环保、园林、环卫、国土、房管等职能部门和街道广泛参与协同配合的责任体系与业务流程,并与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对接, 实现城市部件事件管理与应急指挥调度的联动。深化城管终端应用,将智能城管平台延伸到县(市),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完整的四级监控和指挥联动的精细化 城市管理模式,完善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监督评价与考核体系。力争到2020年,城市部件管理网格化率达到100%,智能城管案件平均结案率达到99%。

7.3智能环保建设项目

智能环保是智慧中国的重要内容。依托各类新技术手段,建设包括环境保护、资源调度和能耗、排放管理等一体化的城市智能环保管理平台,实现对城市环境和资源的统一监控、调度和管理,实现城市绿色全感知,建设更宜居、更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

推进城市水、气、噪声、排污点、污染源和重大风险点源的自动化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建成城区重点水域、重点区域无死角、全覆盖的信息数据实时采集与视频 监控相结合的综合环境监控网络;配合城市地下管线系统建设,完成排污管网和污染源排查入库工作;与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进行对接,实现对高能耗、高污染企 业/区域的实时监督管理;建设城市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环境质量综合监测、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移动执法、环境资源分析决策等功能;完善环境预警与预 案管理体系。

7.4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项目

在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内,以全市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基础,建设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出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管理规 范》,明确地下管线信息数据提供、维护、使用等相关工作的责任部门和工作内容及考核指标。编制地下管线图层,开展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排查、录入和更新维护 工作,推动对已有管线信息的排查、摸底与录入工作,同时强化对新增地下管线信息的更新管控。在地下管线图层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与规划、建设、国 土、城管、应急等专业系统的对接与信息共享,支撑各相关部门基于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开发针对性应用。

8 实施民生幸福体验工程

建设智慧中国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全体公民的民生幸福。要积极推进医卫、教育、食品安全等民生保障信息化工程,推动民生服务的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使得 全体公民更好的分享城乡信息化与智慧化的建设成果,打造更加宜居的城乡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2012—2020年,重点实施6个工程项目:智能 医卫建设项目、智能教育建设项目、民生产品追溯系统项目、名城文化传承项目、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项目、信息公民培训项目。

8.1智能医卫建设项目

在现有卫生门户网站的基础上,整合各类卫生业务信息,构建区域医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院专家信息、在线预约等功能,并通过网站、短信、电话等多种方 式向市民提供发布、查询、咨询、预约等服务。推进中小医院的HIS(电子医疗)平台建设,为中小医院、社区医院、农村医疗机构提供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平 台,实现医院经济管理、药品监管、临床诊疗、统计分析等基本功能,提升中小医院信息化水平。发挥大医院龙头作用,试点推进区域卫生协同平台建设,以电子病 历的统一共享为核心,实现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在医疗资源共享、患者病历信息共享、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协作功能与流程,形成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 协同与业务协作,推进城市医疗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整合、对接市民卡系统、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实现一卡预约、挂号、就医、结算等服务。与城市应急指挥平台 对接,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加强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8.2智能教育建设项目

立足于“资源的整理发布平台、信息交流的沟通平台、教育应用的推广平台”三点定位,搭建教育信息资源库系统,完善城乡面向学生的课程资源库、面向教师 的电子备课资源库以及面向专项应用的教育专题库,实现城乡教育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建设城乡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以数字媒体等远程数字化应用为支撑手段,推进 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程。推进“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示范项目,通过多种先进信息化手段,整合学校的各类应用系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快捷、安全和智能 化的校园教学、校园科研、校园生活功能,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整合的校园安全、校园设备和一体化校园综合管理功能。重点推进面向中小学的“电子书包”智能应 用和面向大专院校的“智能校园卡”系统。以城市带动农村,形成数字化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8.3民生产品追溯系统项目

基于RFID技术、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城市民生产品追溯系统。率先围绕放心肉工程“一个规划,四个系统”建设展开。建立监管平台,实现远程 视频监控。建立包括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冷冻销售的冷链配送系统。利用RFID、条码、CPU卡等多种技术,建立各个加工环节的正向可跟踪,逆 向可追溯系统。设立配套机构,构建整合12315商务举报投诉在内的服务平台,建立商务行政综合执法系统。在放心肉工程基础上,将民生产品追溯平台的系统 服务覆盖范围向县、乡两级延伸,逐步扩展到主要食品行业的监管和可追溯,并向农产品、药品等其他重点行业拓展,最终实现城市重要民生产品监管与追溯的全过 程覆盖。

8.4名城文化传承项目

名城文化传承项目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是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平台。以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库,对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档案资源、图书资源、美术作品、 工艺美术品、旅游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基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构建包括古建筑、古遗址、古树名木等文化古迹图层。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维护和推广机制, 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创作和研发,实现文化信息挖掘、整理、采集、维护和推广的长效和常态化。建设多渠道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文化 门户网站、数字报业、网络杂志、数字电台,网络电视等新的传播形态,促进城乡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二是建设数字文化管理平台。按照国家保护与申遗工作的总体部署,利用新技术手段加强对各地古文化的保护与管理。建设古文化收集整理与档案资料管理信息系 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保护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古文化遗产信息共享、智能分析、专家评价等,实现中、省、遗产地三级互联的保护管理模式。建设古文化遗产阐 释信息系统,通过GIS、虚拟三维模型、flash动画、门户网站等,展示古文化风貌与保护成果。

三是建设城市数字图书馆。建立馆藏图书资源库,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图书资源进行信息化采集、整理和转换。完善各级图书资源交换通道,与市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对接,丰富数字图书馆馆藏。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站,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查询和借阅服务。

四是建设数字档案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题数据库。对馆藏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建设数字档案收、存、管、用的交换服务平台。加强数字档案资源的有序分 类和整理,推进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的区域化应用及管理。推进各级数字档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中、省、市、县四级数字档案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

8.5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项目

依托数字电视网络,以云计算系统为核心,综合运用数字化电视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建设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推进各城市区标清电视双 向化改造,实现双向互动和互联网接入。推进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实现家庭电视机、电脑、智能手机之间的内容和信息相互关联。配合政府门户网 站群建设,推进互动电视网站建设。在数字电视网络中引入电视商务、电视购物等高清版面的电视网站应用,将政务信息、社会服务、文化教育等信息应用推向市民 家庭。构建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开放平台和配套运营服务体系。依托各城市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进一步增强用户端互动机顶盒的服务能力。

8.6信息公民培训项目

智慧的载体是人。智慧中国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公民的智慧,成为中国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或者如何让中国公民更智慧地生活与工作,应该成为智慧中国的内涵。为使智慧中国建设落到实处,必须推动公民信息化水平从“基本认知”向“全面应用”明显转变。

大幅度提升公民信息化素质。智慧中国的建设和成效都必须以公民百姓的充分感受为最重要的检视标准,而这种充分感受必然要求公民百姓有比较强烈的信息化时代意识、比较熟练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比较直观的信息化应用效益。这是智慧中国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此,2010-2020年,将充分利用各级高校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实施“智慧公民”信息化培训计划,每年实施一亿人次以上的信息化人才教育 和公民信息化培训,全面提升全民参与、感受、使用智慧服务的程度,激发积极参与智慧中国建设热情,保障智慧中国可持续发展。

加快培育职业技术人才。根据智慧中国建设实际需要,实施“信息主管开发计划”,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育具有创新创作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复合型的信息化领军人才和领军人才后备队。

综上所述,在智慧中国建设中全面推进33个重点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要突出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精准农业发展、城市基 础设施的精准管理、民生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基于物联网的电子政务等主要项目方面寻求突破口,重点围绕农业信息化、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民生 产品追溯系统、智能电网综合示范、智能医卫、智能旅游、智能交通、智能城管应用平台、城乡地理空间框架、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化整合、基 于云计算的城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等12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先行先试工作,成为各省市和国家的试点示范并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市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北京市政府网,2011-9

〔2〕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上海市政府网,2011-12-26

〔3〕扬州市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5年行动计划.扬州市政府网,2012-3-12

〔4〕秦洪花,李汉清,赵霞文.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信息化建设,2010(9):145

〔5〕张永民.智慧中国关键技术的研究.中国信息界,2012(1-2)

*成果标注:历史地理学省重点扶持学科项目(10722,60103)资源开发和环境演变方向。

作者简介:

张永民

国家级专家、中国信息界专家委员会专家、兼职教授、中国信息化百名优秀带头人、中国信息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