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河北省政协十一届四次常委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委员围绕“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新型城镇化要把着力点从“速度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文化素质、注重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
要确保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
近年来,一些城市由于不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盲目扩张,过度投资,人为造城,出现了一批“人气冷清、房屋空置、房价下跌、债务缠身、泡沫严重”的所谓“鬼城”。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业人口居住地的转移,也不是城市规模的物理扩容,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的市民化。”王金洲常委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另一方面要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曹凯常委建议,城镇化应将重心放在人口城镇化谋划上,重点考虑将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城镇如何实现对这些人口的有效接纳,确保其“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
“对城镇化建设应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完善。”杨玉成常委建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进城农民的市民化待遇,逐步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条件。针对进城农民市民化面临的住房问题,应继续加大城镇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切实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王连灵常委提出,应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在继续允许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自建住房的同时,允许地产开发商到具备条件的城镇开发建设商品住宅小区,建造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廉价商品房,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质量。
实现就地城镇化有效预防“城市病”
近些年来,一些大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超过极限,环境污染、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等“城市病”凸显。特别是今年以来,华北地区连续出现若干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多个城市的PM2.5数值突破警戒线,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让一些常委、委员十分关注。
边发吉常委认为,我省城镇化最大的潜力在县城。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县城的作用,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来支撑城镇化,促进更多的人就地城镇化。应推动以县城为中心的极化发展,引导产业、资本、人口等要素向县城聚集。把县城建设成有吸引力的中小城市,既有利于避免过分分散的城镇化造成的土地浪费、污染难以治理的“农村病”,又能避免过度发展大城市造成的“城市病”。
刘志新常委认为,就我省而言,不但要注重农民向大中城市集中,更要注重本地农民的就地转化,这是提高城镇化率的关键。
“对于我省这样一个农业大省而言,把大部分人口转入城市不现实,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社区化是一个重要途径。”曹凯常委提出,力促城市精细化管理,切忌重建设轻管理,应当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
打好基础完善战略支撑防止“产业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是当前一些二、三线城市城镇化面临的难题。“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只是房子的城镇化。‘空城’、‘鬼城’的背后,是产业支撑的缺乏,聚集不了人气。”曹凯常委说。
周文夫常委建议,打好基础,完善战略支撑。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型,以为提高城镇集聚力和结束城乡二元体制创造空间。适当保持投资增长,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中城市要扩大投入、改善环境,积极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和产品技术改造。中小城镇一方面要积极承接大城市转移下来的规模产业,另一方面更要广泛利用众多中小企业组成的集群合作竞争优势,提高城镇吸纳力和集聚力。
刘勇常委提出,特色产业是镇域发展的支撑。各地应立足本地的产业、区位和资源特点,充分放大自身独特优势,彰显地域文化、区位特色、山水生态、文化旅游等特色,着力打造2至3个工业商贸型、特色农业型、旅游开发型、资源开发型、商贸流通型、人文历史型等特色小城镇。
曹凯常委提出,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重点是要加强园区建设,增强产业聚集发展、大项目引进的吸附力和承载力;抓好项目建设,特别是立市、立县的大项目;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扶持现代农业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和城郊都市型农业集聚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企业发展,为此需要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等外部环境。曹凯常委建议,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阳光办公。大力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深入村镇和企业,主动上门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城镇化建设营造宽松的政务环境。
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条新路子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一半户籍人口在农村的西安市,把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实施重点,从2014年开始分批建设683个“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通过在中心村新建或改扩建公共服务中心,承载生活、文化、政务、产业等服务功能并辐射周边村庄,逐步让全市2900多个行政村的公共服务都向城镇看齐,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节约资源、保留民俗、提升服务的就地城镇化建设新路子。
0评论2014-11-101282
就近就地城镇化的云南红河探索
今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城镇化健康发展列为全国6个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标志着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上升到国家层面,综合改革大幕全面拉开。
0评论2014-10-271384
琼海重点打造“农旅结合”村民实现就地城镇化
花园式农庄、农园餐饮、栈道骑行......街头或者绿道随处一抹景致都是风景线。9月26日,海南省旅游委的组织的“十一黄金周媒体观察团”进入琼海了解今年备战黄金周的具体工作情况并实地考察了南强村、北仍村、七星伴月景区。人民网记者从琼海市旅游委了解到,国庆期间,琼海主推乡村旅游线路,就地改造农民的土地、民居,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美丽自然风光,还可以感受田园生活。
0评论2014-09-281359
海盐科学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实践样本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保障农民的权益?如何解决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归宿?近年来,海盐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之路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解决“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施“就地城镇化”,着力丰富市民化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了就地城镇化的“海盐样本”。
0评论2014-09-261344
厦门东孚实践:就地城镇化
厦门海沧东孚镇是“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2013年,东孚镇在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考核中获得全省第二批试点镇一等奖的佳绩。通过就地发展产业、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东孚镇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0评论2014-09-161412
杨凌探索就地城镇化
杨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同时,始终注重加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政策一致、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发展思路,通过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等方式,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和农民职业化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的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新路子。
0评论2014-08-061380
宁夏:布局特色产业 实现“就地城镇化”
近年来,宁夏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2%提高到2013年的52%,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城镇体系日趋完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但是,宁夏作为西部贫困地区,城镇化建设却依然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综合竞争力较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不足、产业集聚力不强、体制壁垒突破不够等问题。宁夏应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切实采取有效举措,走出一条符合地方特点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0评论2014-07-281468
宜都:就地城镇化绘就农民“幸福图”
走进湖北省宜都市王家畈镇横冲村,仿佛置身于山水田园画卷,宽阔整洁的新街道、绿树掩映的别墅群、整齐划一的新居民、曲径通幽的生态农业公司,让人感觉进入了城市新区。这是宜都市加快就地城镇化建设催生的山区和谐美丽景象。
0评论2014-06-121346
泉州:“以人为本”实现就地城镇化
小城镇建设,是缓解中心城市人口压力的一剂良方。当人们拥入城市的时候,小城镇以什么来吸引人气实现就地城镇化?福建泉州的答案在于“无中生有”的高端规划和带动力强的产业支撑。
0评论2014-05-0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