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头条首页 资讯头条分类 切换频道

新型城镇化:如何借力四个推动力

2013-04-10 08:5119700光明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一直是我国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承接国际转移产业和形成中国制造工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实践证明,我国的城镇化是一种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结构深化转型的重要推手,其所包含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科技推动力。
回顾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变迁历程,作为突破我国城乡相对独立的二元社会结构变迁的形式,城镇化的技术推动主要借力于三方面的改革,即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城市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改革。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在解放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创造了城镇化所需剩余劳动力和土地;城市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在解放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力的同时,拓展了我国整个工业体系进一步增长和升级的空间;对外开放的改革在直接为国外技术引进打开国门的同时,拓展了我国工农业生产体系借力增长和升级的空间。正是在这三方面改革所释放出的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在城乡之间先后兴起的乡镇企业、不断涌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通过对城乡剩余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城镇化历程,突破了我国城乡之间相对独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构建了以中国制造为主要象征的工农业分工体系。实践证明,对我国城镇化进程最富有革命性的技术推手当属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它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农地和劳动力的集约化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聚集生产和生活的经济规模和经济范围,推动着新兴城镇涌现和既有城镇规模化发展。

产业推动力。城镇化的过程是技术融合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聚集成生产和生活功能性产业的过程,产业的生成和产业的转移构成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轻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下游产业从国外向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加之内地低成本劳动力的聚集,这些地区率先启动了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先富”。之后,资本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及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相继转移,推动了这些地方的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社会结构的高级化,而随着这些地区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变得相对昂贵,轻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等下游产业开始向内地转移,启动了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融合变迁。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结合型产业及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内地的转移,加速推进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整体性变迁。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能够借力于产业推动力,而产城互动和实现城乡一体,其关键在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出来的土地、劳动力与资本等要素,要能够在技术的支持下融合成支持城乡生产和生活的功能性产业。为此,我们可以将功能性产业能否生成作为所在地是否需要城镇化的评判标准,也可以按如何将技术融合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形成功能性产业的思路,去推动城镇化进程和解决盲目城镇化出现的城乡产业空心化问题。

金融推动力。
新型城镇化有着独特的金融需求,金融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首先,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市的集群发展,集群城市的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人文环境保护等项目往往有着巨额的贷款需求,这有别于单个的大城市或中小城镇。其次,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技术特征,支持该技术特征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对金融服务有着新的需求: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园区、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因成长型企业更多、产业转移集聚加速等新特点,要求金融创造更多适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产品、新服务。再次,因为新型城镇化是力图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故其既有解决农民“进城”后在城市里安居、教育、就业和创业等金融服务需求,又有加大农业产业化支持与农业微型创业支持的金融需求。在上述种种金融需求中,城乡的微型创业金融服务需求因其量小、风险高,往往难以得到各类金融机构的青睐。因此,如何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角度,针对城镇、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微型创业设计微型金融服务方案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努力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

制度推动力。与相对独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相比,基于新型城镇化实现了城乡统筹的社会结构能够创造红利,而红利相关者应包括被集约出来的原土地承包农户、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型工业进程中的各类市场主体以及城乡相关政府部门等。合理设置分配城乡统筹红利的制度安排,将激励和解放相关要素融合成城乡功能性产业的生产力,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这就需要协同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安排: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承包与管理制度,实现土地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的集约使用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制度,实现具有劳动力资质的城乡公民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使进城的农民与市民能够平等享有就业与创业机会、公共服务、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基本住房保障等,从而不断增加新型城镇化的红利;建立和完善高行政层级财政统筹制度,克服低行政层级的城镇因财力不足而无法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综观上述推动力,科技、产业和金融推动力属生产力的范畴,制度推动力属生产关系的范畴。无论是早期的传统城镇化进程,还是现阶段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生产力始终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力量。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生产力对城镇化进程推动力的发挥,也有赖于制度的变革。只有辩证地借力四个推动力,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才能不断推向深入。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李鸿忠听取《湖北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9日上午,省委书记李鸿忠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我省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传达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的意见措施;听取《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送审稿)》编制情况的汇报,安排部署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

0评论2015-01-121174

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徐州路径
徐州市遵循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坚持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信息化提升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助推城镇化,以人为本践行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规划市域全覆盖,新型城镇体系协同发展,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特色显现。2007-2013年,徐州市人口城镇化率由45.8%提高到58.1%, 201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7百分点年均增长2.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33928元提高到51714 元,年均增长2964元,201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90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5534提高到12052元,年均增长13.85%,2013

0评论2015-01-091242

吉林特色新型城镇化甩开大步
近年来,吉林省紧紧抓住实施长吉图国家战略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立足农业大省、生态强省实际,突出农业现代化和禀赋传承,强化生态城镇化建设和产业支撑,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产城融合,积极探索城镇化改革,趟出了一条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路径。

0评论2015-01-091184

青岛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 拟改造164个城中村
记者1月8日了解到,国家发改委、中央编办、财政部等11部委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2个省、62个城市(镇)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山东省内青岛市、威海市、德州市、郓城县入围。

0评论2015-01-091200

64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披露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在系统内部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提出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0评论2015-01-093054

新型城镇化 江苏步伐在加快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江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将此作为江苏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必然过程。

0评论2015-01-081160

丹东市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会议
1月5日丹东市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要以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为基础,以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抓好宜居乡村建设为突破,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局面。

0评论2015-01-081140

新型城镇化与突破“胡焕庸线”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纪之交曾说,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将是新技术革命和中国城镇化。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的经验,城镇化一般要经历人口向城镇集中、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不同发展阶段。我国目前一方面人口还在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郊区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逆城镇化的征兆也开始显现。

0评论2015-01-082976

东莞镇港书记畅谈新型城镇化
虎门、长安、厚街……在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这些东莞强镇都被划入“一中心四组团”的西南组团中。该组团定位为滨海新城,重点发挥沿海优势,对接深圳前海、西部空港与广州南沙地区,发展临港现代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沿海发展轴,成为东莞临海发展的新区域、珠江口湾区的重要支点。

0评论2015-01-07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