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头条首页 资讯头条分类 切换频道

滦县特色城镇化新格局

2014-08-11 09:0214760《人民论坛》
滦县坚持把推动新型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全力打造“经济生态强县、文化旅游名城”,走出一条“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组团发展”的具有滦县特色的城镇化新路子。

树立全域统筹发展理念,明确中等城市发展定位

一是树立全新发展理念。滦县坚持以人为本、组团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摊大饼”的发展老路。为加快建设层级合理、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大力实施全域城镇化战略,聘请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2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中等城市规划68项,构筑以新城中心区、古城旅游区、响嘡工贸区、滦河新区、高铁新区和滦河风景区“五区一河”为重点,以中心镇为依托,“一核多星”组团式发展的中等城市布局;统筹推进城市、产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交互相融,切实提升城市吸引力、聚集力和对外影响力。

二是确立“新三城”发展新目标。滦县坚持把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追求,放到高标准提升城市文化魅力、生态品质上,在完善城市功能、巩固“国家三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创建“新三城”,加快建设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县城,把生态涵养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突出“小城大绿化”特色,增加城市“绿量”;创建冀东文化名城,以挖掘“古滦州”丰富文化内涵和弘扬滦河文化为抓手,自觉擎起“中国滦河文化之乡”大旗,打造滦河文化品牌。

三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滦县按照“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全域城镇化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发展、生态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促进“强镇”变“小城”,着力构建“中心区凸显、特色区联动、节点镇崛起”的新型城镇化层级结构,形成上接京津冀都市群、下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格局。

彰显文化生态特色,建设富有内涵特质的魅力之城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滦县依托良好的文化生态资源,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硬支撑”。

首先是突出“集群化”,统筹文化产业布局。在综合考虑“五区一河”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滦县强化“生态保护、统筹协调”的理念,构建“六位一体”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新城中心区重点发展科教文化、现代商务、新兴产业;古城旅游区着力发展生态、文化及相关配套产业;响嘡工贸区重点发展工业旅游文化,大力建设绿色、生态、环保的现代经济区;滦河新区加快建设具有滨水特色的城市新区;高铁新区以津秦高铁滦河站建设为引擎,建设功能完善、产业聚集、绿色生态的新城区。“一河”大力发展滨水文化生态观光游、水上娱乐体验游等项目,突出生态休闲功能,大力建设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其次是突出“产业化”,做好“无中生有”文章。近年来,滦县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发展思路,跳出“资源诅咒”的陷阱,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新路径,走出了一条“资源转化+龙头引领+集群带动+品牌保障+专业运营+配套支撑”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路。深入实施滦河文化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端项目集群发展工程,让尘封已久的文化历史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最后是突出“品牌化”,传承滦河文化基因。作为滦河流域唯一因滦河命名的城市,滦县主动担负起组织、带动滦河流域28个县区文化交流和发展工作的任务,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滦河文化节”,成立了中国滦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皮影艺术研究基地和中国地秧研究基地,特色文化品牌已初步形成。目前,正在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滦河文化产业走廊,为打造城市特色基因提供了文化支撑。

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活力迸发的产业之城

推动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产兴城、以业聚人,真正做到产城互动。围绕增强城市产业支撑能力,滦县积极发展相关城市产业,加快聚合各类产业要素,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双向融合。

坚持以园带城。滦县按照以园造城的思路,以城市化标准推进“六大园区”功能升级,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导重大战略企业和项目向园区聚集,使园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成为城市的重要组团。

坚持以产兴城。滦县以产业聚集作为带动人口聚集、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培育壮大了装备制造、钢铁冶金、新型建材、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六大主导产业”,通过产业的聚集带动人口就业,以人口聚集带动城市发展壮大,形成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坚持以城聚产。滦县把城市作为产业的发展平台,优化城市发展业态,为庞大集团、皓盛集团等本土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环境,同时也吸引伊利乳业、五洲国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信息咨询、养生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15.6万人。通过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各类要素,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城市扩容升级。

突出建管并重,打造以人为本的宜居之城

城市形象方面,地标性建筑形成了现代城市轮廓线。同时滦县也加大对城中村和旧小区改造力度,制定城中村改造规划和相关政策,统筹推进5个城中村平改和6个旧小区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

城市功能方面,滦县累计投资270亿元,实施了供热改造升级、燃气入户、自来水厂迁建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形成“六横六纵”的城市交通路网和京津秦“一小时交通圈”、县内“半小时交通圈”。

管理水平方面,滦县按照人性化、精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实施了县医院扩容、龙山初级学校新建等工程,为群众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全面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执法,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深入推行城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健全完善了卫生保洁市场化机制和数字化“联防联控”城管机制,形成了“统一指挥、综合执法、部门联动、全面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城乡发展方面,滦县以全域理念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城乡违法违章建筑清理整治等“四项专项行动”。

城市的发展凝聚着历史,建设城市就是在创造历史。滦县坚持用历史的态度和艺术的眼光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努力让城市在历史轮回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南:8项措施优化城乡人口推进城镇化
河南省日前出台争取2020年前新增1100万左右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的8项措施,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为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提供更多支持和便利,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0评论2015-01-121201

李鸿忠听取《湖北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9日上午,省委书记李鸿忠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我省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传达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的意见措施;听取《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送审稿)》编制情况的汇报,安排部署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

0评论2015-01-121174

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徐州路径
徐州市遵循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坚持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信息化提升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助推城镇化,以人为本践行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规划市域全覆盖,新型城镇体系协同发展,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特色显现。2007-2013年,徐州市人口城镇化率由45.8%提高到58.1%, 201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7百分点年均增长2.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33928元提高到51714 元,年均增长2964元,201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90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5534提高到12052元,年均增长13.85%,2013

0评论2015-01-091242

吉林特色新型城镇化甩开大步
近年来,吉林省紧紧抓住实施长吉图国家战略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立足农业大省、生态强省实际,突出农业现代化和禀赋传承,强化生态城镇化建设和产业支撑,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产城融合,积极探索城镇化改革,趟出了一条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路径。

0评论2015-01-091184

青岛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 拟改造164个城中村
记者1月8日了解到,国家发改委、中央编办、财政部等11部委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2个省、62个城市(镇)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山东省内青岛市、威海市、德州市、郓城县入围。

0评论2015-01-091200

64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披露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在系统内部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提出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0评论2015-01-093054

新型城镇化 江苏步伐在加快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江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将此作为江苏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必然过程。

0评论2015-01-081160

丹东市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会议
1月5日丹东市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要以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为基础,以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抓好宜居乡村建设为突破,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局面。

0评论2015-01-081140

江西省委书记强卫谈旅游业在新常态下要有所作为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发布署名文章《像抓工业化城镇化那样推进旅游强省建设》,文章指出,旅游顺应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可以实现物质的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我们把旅游作为江西现代服务业中最有条件率先崛起的产业,把发展旅游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使建设旅游强省成为“中国梦”江西篇章的重要力量。

0评论2015-01-081115

新型城镇化与突破“胡焕庸线”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纪之交曾说,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将是新技术革命和中国城镇化。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的经验,城镇化一般要经历人口向城镇集中、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不同发展阶段。我国目前一方面人口还在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郊区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逆城镇化的征兆也开始显现。

0评论2015-01-082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