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 政策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研究 » 政策宣贯 » 正文

推进百项关键共性技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09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浏览次数:371
核心提示: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2年组织实施了“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重点聚焦当前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突出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2年组织实施了“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重点聚焦当前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突出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在十六大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进一步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作为当前产业创新基础的关键共性技术薄弱已成为制约工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加大力度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成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重点之一。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组织实施了“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集中资源和手段,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攻关百项关键共性技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突破,对新时期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共性技术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实施产业技术政策的核心内容。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直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原动力,产业技术政策已成为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属于竞争前技术,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并产生深度影响。从发达工业国家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和杠杆,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通过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更是一些发达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振兴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克林顿在任期间,美国政府对产业技术给予了实质性的强有力的支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先进制造技术,用于改造传统产业,不仅使美国制造业重振雄风,同时也使美国经济得以复苏,并在20世纪90年代保持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2007年美国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取代从1990年开始实施的“先进技术计划”。“技术创新计划”针对“国家重点需求领域”的基础与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加大投资,通过可持续的技术领先来保证美国的未来优势。2010年美国把制造技术作为“技术创新计划”的重点发展方向,解决国家需要的关键技术创新,振兴制造业,发展经济。欧洲、韩国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计划,争取全球技术优势。我国也通过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重大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对一些亟待解决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给予政策支持。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促进产业做强做大的技术基础。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做大做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构成了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环节,关键共性技术是工业技术创新发展中最富创新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层面和关键环节,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如关键共性技术中的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网络化、协同化、开放式、数字化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手段;特大型和关键零件的焊接、铸造、塑性成形、热处理及精密成形技术、高效加工技术和亚微米到纳米级的细微制造技术,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因此,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瓶颈及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新材料制备、智能制造、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重点,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和研究院所的支撑作用,创新研究机制,组织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是促进工业做大做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技术基础。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保障产业安全可控的重要支撑。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将发生深刻改变,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明显,瞄准高端制造和新兴产业重塑竞争优势;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上升,横向同质产品的低成本竞争日益激烈,纵向同类产品的高技术竞争成为焦点。我国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欧美市场萎缩,以及工业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的“高端卡位”,也面临着新兴经济体更低成本竞争优势所形成的“低端挤压”,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此,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转变过度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提高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度,加大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才能使我国产业实现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才能真正使我国部分产业在全球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取得新成就
  
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更加显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企业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2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达13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30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887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得到逐步增强,研究条件、资金投入、人才储备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提高。企业为提高产品竞争力、保持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加关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通过自主研究开发和产学研合作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一五”末期,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左右,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已占国内申请总量的53%。
  
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近十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和科技计划的支持下,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了一大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证了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实现了国际领先,如大容量电炉生产高品质工业硅节能关键技术、电解锰电解后序工段连续抛沥逆洗及自控技术、低品位难选矿综合选别与利用技术、新一代TMCP(控轧控冷)技术、高性能硅钢技术、大型节能环保稀土电解槽及工业制备技术等。近两年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突破了高性能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网络应用中间件技术、新一代搜索引擎技术、办公软件技术、新型智能移动终端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MOSFET功率器件技术、IGBT芯片及模块技术、全数字化高速高精运动控制技术、高速切削技术等关键技术,有效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有效支撑产业技术进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只能是提升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来赢得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是体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平台,是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集中展示。近十年来,我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如大型预焙铝电解槽技术的突破和系列化应用取得巨大成功,使我国电解铝工业单位能耗大幅下降,减少污染物排放70%以上,而自适应控制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和智能模糊控制技术的开发应用,使吨铝节电在100kW/h左右。装备制造业中关键共性技术在重大技术装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进的新型、高效、优质、高精度成形技术,如感应电炉双联熔炼技术、少无切削锻压工艺、粉末冶金技术等在生产中大量采用,提升了装备的性能水平、加工效率和附加值。TD-LTE作为我国主导的第四代通信标准,已正式成为4G国际标准,TD-LTE六城市规模技术试验已实现了预定目标,扩大规模试验已经启动,并赢得了全球广泛的产业链支持。我国TD-LTE系统、终端、芯片、仪表的完整产业链已初步建立,我国芯片企业掌握了TD-LTE通信系统及终端芯片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设计方法,对于提升我国芯片企业在未来国际4G时代的技术和市场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一是创新能力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核心关键技术缺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迫切性和意识不强,研发投入十分有限,且重点用于产品开发,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也难以顾及。三是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来,国家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引导性投入不够,企业的投入积极性也不高,进而影响了关键共性技术的持续创新。
  
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
  
继续抓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落实《“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提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作的战略、思路、目标和任务,对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战略性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开发进行分类指导,引导和凝聚社会资源,加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力度。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利用已有相关计划和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支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和地方应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
  
推动多元化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建设,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组织机制,建立和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的共享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支持建立产业技术联盟,进一步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环境条件。发挥已有科研机构、国家工程中心的作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扩散。推动科研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依托其先进的生产与检测手段,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经验,充分调动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加强产学研合作,制定相应的鼓励支持政策。
  
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需要长期的、雄厚的技术积淀为基础,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因此,在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实验室建设、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产学研推进等工作中,加大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工作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紧密配合,发挥地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政策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和服务能力。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以协会为平台,组织行业内企业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
  
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关键共性技术是工业发展的有效支撑,实现其在重点领域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推广应用,将为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推动产业关键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围绕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成果,加强在相关行业领域的推广应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广方面的作用,推进在全行业的广泛应用,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进一步落实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等政策,调动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经验,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新政策和新手段。
 
 
[ 政策研究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政策研究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