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50%。这与1851年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的城市化程度几乎完全一致,即这一年英国城市人口也超过总人口的50%。到1900年左右时,英国城市人口或非农业人口已达到了总人口的80%左右,其城市化过程主要是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虽然起步比英国略晚,但大致也在20世纪初期完成了城市化。
我国的大城市化道路,虽吸纳了许多农村人口,较快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但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带来许多社会、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农村面貌没有因此得到根本改观:农业人口仍占50%左右;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水平和方式,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工业化初期的欧洲需要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的转型,有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转变为城市人口,其农村的城镇化道路对当下中国有较大参考价值。
就地城镇化模式的成功
欧洲农村的城镇化,其特点不是大城市化,而是就地城镇化,即将村庄、村镇改造成具有现代城市生活居住条件,改造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乡村变得美丽、舒适,适宜于居住、生活,供全体国民旅游、度假、居住等。作为最早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国家,英国乡村美丽舒适的居住条件使中国学者林语堂20世纪初就发出“住要住英国乡村”的感慨。良好的居住环境能吸引城市市民,从而使农村居民结构发生变革。
农村的城镇化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把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但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将乡镇改成街道、将行政村改为“社区”,在管理意义上把“农民”变成“市民”,而是要真正地让农民市民化、非农业化。欧洲农民非农业化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城乡大力发展零售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促使农村居民的职业非农业化。其次是在管理体制上大胆改革。如取消户籍制度,让人口自由流动,农民能进城,市民可下乡;杜绝硬性将农民固定在本地的做法,改变农民只在本地非农业化就业的做法,转变所谓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观念;农民既可留在本地生活,也可就近进入周围城镇,更可迁徙至远方大城市,以主要从事非农行业为生。同时还要在农村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人的现代化才是城镇化和现代化最终完成的标志。
欧洲城镇化道路的可借鉴之处
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能只从拉动内需、扩展GDP增长出发。不应只把城镇化当成发展经济的手段,而是应将农村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前进的一大目标,提高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体水平,以城镇化为途径,缩小城乡差别,缩小地区差异,提高全体国民的现代化素质。欧洲的城镇化道路正是从这样的出发点出发的。
对工业化进程中欧洲农村的城镇化道路的借鉴,重点可从两方面认识和参考。一方面是将乡村聚落改造为城镇聚落,改造成具有吸引力的宜居之地,让城市生活条件、生活状态和生活观念“下乡”,让小城镇、村庄的生活与大城市几无差别。另一方面要探讨和借鉴工业化进程中欧洲农民的市民化途径,一是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和转移大量农业人口,为其创造更多非农业工作岗位;二是尽快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集约化,大规模减少农业劳动力;三是要加快各类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居民自由流动谋职创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