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13  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640
核心提示:世界城镇化的演进过程表现为慢—快—慢的阶段化特征,初期发展缓慢,当城市化水平超过20%后伴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而加速发展,接近70%后则又趋缓。现阶段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在80%或90%以上,基本没有城乡界限,发展进入滞缓期。从发展规律来看,世界城镇化的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城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密切关联、相互促进,工业化水平越高,城镇化的水平也越高。
  
一、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几种模式

世界城镇化的演进过程表现为慢—快—慢的阶段化特征,初期发展缓慢,当城市化水平超过20%后伴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而加速发展,接近70%后则又趋缓。现阶段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在80%或90%以上,基本没有城乡界限,发展进入滞缓期。从发展规律来看,世界城镇化的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城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密切关联、相互促进,工业化水平越高,城镇化的水平也越高。二是特大城市、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主体,大型城市在资源禀赋中居于支配地位,能吸引生产要素和人口迅速集中,得到优先和快速发展,比如伦敦、巴黎等世界性大都市即为典型代表。

世界城镇化发展主要可以归纳为三大模式:以西欧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市场主导的自由放任型;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和自身发展缺陷而造成的畸形发展型。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值得关注。

1、西欧: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政府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适当引导。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调控是有限的,推动城镇化的主力仍是市场机制。城镇化早期由于人口过快聚集而带来住房、就业、疾病、犯罪、卫生等一系列问题。英国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德国出现了严重的住房短缺。因此西欧国家政府采取了相应对策。一是制定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规范城市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英国颁布《公共卫生法》《工人阶层住房法》等。德国建立市民广泛参与的住宅建设制度,颁布一系列法规来规范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二是政府职能向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转变,通过提供大量的服务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三是制定规划为城镇化提供指导。德国通过《区域规划指导原则》提出要促进区域间城镇协调发展。

2、美国:完全市场化的自由放任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美国在推进城镇化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很少进行干预。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运河、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的西进运动,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场需求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催生了大大小小的城镇。美国1970年城镇化率超过70%,现阶段超过90%。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政府干预和调控来加以引导,城镇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自由放任状态,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城市化呈分散型、郊区化模式,城市人口密度明显下降,人口及产业向郊区扩散,在有效缓解“都市病”困扰的同时,造成了过度郊区化,导致中心城市空洞化,带来了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现阶段美国普遍认识到过度郊区化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念等新发展思想。

3、拉美:畸形发展,属于典型的过度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膨胀,造成了许多“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拉美地区平均城市化率达75%,部分国家超过80%,城市化水平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准,但经济水平远远落后。拉美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未能发展起自身的民族工业支撑经济,工业化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再加上政府长期忽视农业和农村地区建设,加剧了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过度城市化导致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和两极分化、贫困发生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住房紧张与贫民窟问题突出、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等一系列“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产生恶性循环,形成了“拉美陷阱”或“拉美化”问题。2001年,拉美城市贫民窟居民达到1.27亿,占城市人口的1/3。虽然拉美国家政府也针对性的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总体成效不大。人口仍在向城市缓慢迁移,联合国201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拉美城镇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9%。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发展较快,但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相应的就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落后,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拉大,城市里出现贫民窟,社会矛盾激化,“大城市病”较为突出,有拉美化倾向。

二、对发展中国家推进城镇化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大城市病”现象,与自身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基础较弱,经济实力不足,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很多历史欠账需要弥补,也不可能像过去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殖民地等掠夺方式来获取资源,只能依靠自身的社会财富积累,因此,在全面推进城镇化上显得力不从心,优先发展几个大城市成为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做到有限资源下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集群培育。另一方面,在全球竞争愈加激烈的现今,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不具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和调整时间,必须找到一条快速的崛起之路。而从历史来看,优先集中开发大城市、都市圈已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优先集中开发大城市,并不代表一定会出现“大城市病”,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城镇化中出现的“大城市病”倾向并非不可避免。虽然缺乏发达国家足够长的发展时间来解决出现的问题,但有利条件是有拉美前车之鉴和世界城镇化发展数百年的经验教训可以汲取,可以在推进城镇化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应对和解决,避免走错路、弯路。从目前来看,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城镇化时,最主要的是要避免过度发展大城市,忽视广大农村地区,造成中小城市落后和边远地区、广大农村“空心化”,带来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要吸取历史上各国城镇化的经验教训,找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特别是注意不要简单复制日韩模式,日韩国土面积狭小,集中开发几个大城市,整体城镇化水平就提升上去了;几个都市圈基本上辐射全境,中小城市、边远地区与大城市的发展脱节也不会太大。而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广大,仅仅几个大城市发展起来对全国的带动作用有限,并且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区域差距,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一定要建立在自身的实际情况上,并加以法律法规规范和政策规划指导。

二是要构建大中小多级城市、小城镇竞相发展的科学城镇发展体系。对于普遍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城市无法集聚所有的产业和人口,中小城市、特色城镇同样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吸纳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大城市的建设应当有合理的规划,避免无止境扩张,对大城市中出现的环境复杂的地方如“城中村”等应综合整治,必要时应限制人口过分集中地向大城市流动,做好调控。

三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定要跟上,扩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服务供给能力。避免城镇化成为单一的“盖房修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软性服务也要跟上,解决好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缩小社会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针对当前某些农村出现的“空心化”“空巢化”问题,要切实保障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有关权益。
 
关键词: 城镇化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