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美国费城推出“无线城市”的概念以来,它在全世界经历了“爆炸式”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上海近日率先试点的“i-Shanghai”公共服务让这一话题再度热闹起来。
从本月起,上海火车站、外滩、陆家嘴、新天地等30余处公共场所将率先试点“i-Shanghai”公共服务,每位市民每天累计可免费无线上网2小时。今年内,上海还将在人流较为密集、窗口功能突出的300处主要公共场所,覆盖“i-Shanghai”服务网,而明年底这样的场所将扩至450处。
免费模式惠及民生,是否能长久?
对此,有观点认为,免费模式有助于培养用户习惯,形成规模效应,但从长期来看,付费模式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电信专家阚凯力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国际上已经把无线城市定义为城市的“第五公用事业”,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世界建设无线城市的目标,无一不是为了社会效益。但是世界上无线城市的成功案例很少,因为无线城市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其运行模式,因此上海无线城市的模式具有样本意义。
无线:一座城市,多种模式
阚凯力介绍,世界上无线城市看不到几个成功的案例。电信业和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无线城市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其运行模式。世界上已有的无线城市运行模式各有利弊。
“公营”模式:由政府部门直接投资、建设、运营无线城市。其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惠民”,包括可以对全体市民免费开放。
但缺点是一切由政府包办,必然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很难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因此,这种完全的“公营”模式在新加坡、中国香港这样的小范围内可行,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很不现实。
“私营”模式:由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无线城市。但无线城市的社会公益性与企业盈利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公私合营”模式:由政府通过招标等方式授权一个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无线城市。这样,政府对授权企业具有一定的控制,而且减少了政府的负担。因此,这种模式目前在世界上采用最多。
但是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社会目标与企业的赢利目标仍旧对立,必然在无线城市的投资、建设、运营中产生大量矛盾。例如,企业不可能对使用者免费,而且出于利润目标,必然收费较高(或强制性播放大量广告),并由此影响无线城市的使用和普及。但使用者较少,又必然使无线城市的运营商亏损,导致其运行难以持续。
“公社”模式:由大量互联网用户成立“公社”,互相共享每个社员所贡献出来的Wi-Fi“热点”,并由此逐步形成对广大面积甚至全市的无线覆盖。典型包括欧洲的FON和几年前在我国成立的“伙聚公社”。虽然“公社”模式具有明显的优点,但其发展相对缓慢,还难以成为世界上无线城市的主流模式。
综上所述,目前世界各国的无线城市运行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还缺乏一种明显成功的模式。
上海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随着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互联网无线接入”为标志的无线城市推进是必然趋势。在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中,无线城市就是其中的重点专项。该计划指出,上海将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全市无线宽带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基本覆盖城市重要公共场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TD-LTE率先在国内投入试商用,基本建成无线城市。
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在重点场所覆盖率超过80%,接入能力达20Mbps,覆盖密度和质量国内领先。
三大运营商争相宣布(WLAN)热点建设计划。仅上海电信一家在全市已有7500个WiFi热点,3年内将增加WiFi热点至2万个。WiFi网络的逐步成熟为政府的统筹运作打下了基础。
据上海某媒体报道,上海启动免费Wi-Fi,政府会向运营商提供一定补贴。“这一模式和新加坡模式的商业理念是相通的,但又具有创新。新加坡政府为市民提供基本网速的免费上网,上海政府提供限制2小时的免费上网时间。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模式一定会有限制。”电信业资深人士就此表示。
新加坡的公共WiFi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免费模式。新加坡于2006年推出无线@新加坡(Wireless@SG),希望在市区购物带和中心住宅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实现免费无线上网。目前新加坡已在全岛部署了7500多个Wireless@SG热点,相当于每平方公里有10个公共热点。用户平均每人每月使用时间也从最初的2.1小时上升到现在的25.2小时。
同时,为了让Wireless@SG更加快捷,自2009年9月1日起,新加坡将WiFi免费服务时间延长至2013年3月31日。
新加坡免费模式并不是完全排除收费,如果用户希望通过网络收看视频,需要更高的带宽,那么就需要缴纳一定的增值服务费。有一些商业区,有些广告主通过WiFi播放广告,运营商也可以收广告费。
上海市经信委相关人士透露,“无线上海”模式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并逐步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