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头条首页 资讯头条分类 切换频道

治愈“城市病”须减轻生态足迹

2013-08-12 09:1514970科学网
PM2.5指数爆表、地下水污染加剧、土壤重金属含量升高、交通拥堵、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层出不穷的“城市病”对中国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何根治“城市病”,消除城镇化的“亚健康状态”?在日前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召开的“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足迹研讨会”上,来自生态、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生态足迹的挑战

“目前全球有一半人住在城市,消耗着全球7成以上的能源。根据联合国测算,到2050年,全球将有70%以上的人成为城市居民。”WWF中国首席项目总监李琳对记者说,“在中国,现在也有一半人生活在城市,随着快速城镇化,可以预期,中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态足迹挑战。”

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对包括水、能源、土地等在内的自然资源消耗的指标。此前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WWF等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指出,中国是目前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最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大约是中国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扮演着重要角色:自2003年以来,人均资源消费成为中国生态足迹增长的主导因素,2008年,中国38%的生态足迹源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源需求。

“在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如何选择生产、消费和发展方式,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将对其未来乃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李琳表示。

城镇化“亚健康”忧虑

在研讨会上,其他专家还表达了对于城镇化速度过快和城市“亚健康”的担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表示,近年来,很多地方调整了自身经济发展速度和指标,希望通过大干快上,加大土地开发强度,以带动地方经济,尽快实现城镇化,“这种冲动,是把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当成了应急之举,会忽视基本面,也会让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脱离正常轨道”。

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策划部副主任郑明媚则介绍,中国的城镇化从高速发展到现在,是一个亚健康的状态,环境污染现象日益加重。

郑明媚进一步表示,城镇化的亚健康状态首先表现在忽视环境的承载力,“有一个数据,1980年全国废水排放量310亿吨,2009年达到596亿吨,有30%的水质属于劣五类水质,这表明城市发展的环境以及资源现在很让人担忧”。

“城市发展的亚健康还表现在政府的发展理念问题,很多城市都把造新城理解为发展城镇化,没有关注到城市里功能的完善。”郑明媚说,“这说明地方政府没有顾及‘人的城镇化’问题。”

另外,城镇化的亚健康还表现在等级化的管理体制和忽视效率与公平问题。郑明媚认为,等级化的管理体制会导致资源往大中城市集中;忽视效率与公平问题,则导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权益不平等,“很多城市的政府站在政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发展城市,而不是站在市民或者城乡居民的需求方面公平地分配资源”。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赢”

“破解中国的‘城市病’,或许来自世界其他城市的案例可以作为参考。以美国纽约为例,其饮用水源基本来自河流、水库等地表水。纽约市政府投资2.5亿美元,用于购买水源地的土地使用权并对其采取严格的水源保护和管理措施。

在城市规划方面,加拿大温哥华在“区域宜居战略”的指导下,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围绕着城市轻轨的交通节点规划集商业、居住、休闲、绿化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区,方便居民绿色出行,温哥华也因此成为北美的宜居城市。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药方并不能根治城市病。”WWF中国生态足迹项目经理陈波平向记者表示,充分利用和管理好城市自然资本,合理规划城市,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投资和消费,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城市规划中,一方面要尊重自然,充分发挥和利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交通、建筑、能源等系统。”

“唯有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共赢的方案才能全面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李琳表示,“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快速发展的中小城市,希望能向更多快速发展的中小城镇推广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治疗城市病 大数据有话要说
全世界的城市病几乎都是雷同的:每年总有小孩会因为接触家装涂料或水管而铅中毒;总有一些餐馆的卫生环境不达标;总有不自觉的车主在市中心乱停车;总有某些社区帮派分子特别活跃;总有这个或那个角落会突然冒出大量老鼠……在像芝加哥这样人口超过250万的特大型城市,这些问题可以说无法避免,而让人抓狂的是,没人能确切知道某个城市病将于何时何地爆发。

0评论2014-12-2218092

合肥用智慧城市抵御“大城市病”
13日,“年终大会”——合肥市政府工作务虚会举行,在这个总结过去一年工作、部署明年重点工作的会议上,合肥市市长张庆军通报了合肥发展的好成绩,也带来明年合肥走向的“路线图”。

0评论2014-12-152294

智慧城市如何当好城市病治理的先行军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镇,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同时,“十二五”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越来越多的人口威胁着水电、交通、环境及城市设施等关键城市系统,尤其是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就医难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一系列“城市病”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深度考验着城市管理的应急和通变能力。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各类城市亟需解决的“城市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0评论2014-10-082450

用智慧城市服务解决“城市病”
谈智慧城市就不得不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乃至重构所有行业,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已经是个信息技术产品,线上和线下行业正在深度融合。

0评论2014-06-131809

如何用科学布局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状况差异巨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国土空间,实现13亿人口的绿色城镇化,资源环境的约束具有刚性,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虽然微观层面的技术效率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但更重要的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严格划定城市边界,确保城镇化进程绿色健康。

0评论2014-03-241704

“智慧城市”能否治疗中国的城市病?
“智慧城市”进军中国后,多位学者指出其“水土不服”。比如西方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多经历漫长的城市建设过程,基础较好,而中国大多数城市是在短期内快速变大的,前期规划就“不智慧”,因此很难真正“智慧”。

0评论2014-01-22677

河北实现就地城镇化 可有效预防“城市病”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河北省政协十一届四次常委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委员围绕“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新型城镇化要把着力点从“速度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文化素质、注重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

0评论2013-12-021644

中国“智慧城市”应用前景广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教授拉森(Kent Larson)指出,在涉及能源、物流、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智慧城市”技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大有可为,甚至可能反哺美国市场。

0评论2013-11-20340

“智慧北京”期待更大共享空间
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卡通的跨区域、跨领域应用已形成潮流。童腾飞呼吁,应统一标准,积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抛开各自的利益,扩大城市一卡通的覆盖率。他同时建议,智慧城市建设到了新的阶段,难点是协调集成共享。在这个阶段,共享体制机制的配套更为重要,生产力进步了,生产关系应该适应。

0评论2013-11-192641

智慧产业为城市病开处方
2012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超过50%,这一数据在1978年仅为18%。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便利生活之余,也导致人均GDP能耗居高不下,一系列“城市病”如期而至: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居民健康受到威胁……昨天,由复旦大学召开的智慧城市相关会议传出消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在智慧生活、智慧医疗、智能环保等多个领域推陈出新,实现未来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而大大造福于民。

0评论2013-10-1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