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了人才、环境和服务的准备,信息产业成为济宁在经济转型道路上水到渠成的选择。
阳光明媚的周六午间,本应寂静无人的济宁市高新区创意大厦门前此时却热闹非凡。100多个年轻人围绕在门口的小广场上,加油声此起彼伏。人群中间,红黄两队显得干劲十足,正在进行着拔河比赛。
绳子两头互相角力的正是刚刚搬进创意大厦的电子商务人员。走进大厦,周末还格外有人气的情形与普通写字楼的冷清有着明显的不同。从一层的云计算中心到四层的3D打印和软件公司,从大型外企甲骨文公司到自主创业的济宁格睿软件公司,几乎每一家进驻的企业都有留守着、创业中的科技奋斗者。
科技感十足的创意大厦可以说是整个济宁高新区的缩影。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选择落地山东济宁,一个全新的信息产业正在这里迅速建立,并悄然地改变着济宁的产业结构。
这是济宁市主动的选择。“要打造经济升级版,必须围绕转型发展这条主线,”济宁市市委书记马平昌表示,“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抓手和突破口,以信息产业的快速突破来引领和牵动产业转型。”
思危
众所周知,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的济宁市,一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性城市。
远古为济宁遗留下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在济宁市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超过1/3的土地下面都含煤炭资源。每年煤炭的产量在1亿吨左右,能够为包括济宁市内、乃至山东省内外贡献560亿千瓦时左右的发电量。
从煤炭储量和开采量来看,拥有120亿吨煤炭保有储量和30亿吨经济可采储量的济宁,还处在资源鼎盛期。根据测算,保持现有的开采水平,济宁基本可以再维持30年的稳定局面。
长期以来,煤炭行业在济宁独大,一度占据了济宁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济宁市整个工业的利税、利润比重中超过60%,这一格局,造成了经济运行稳定性差,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风险。此外,资源约束的压力、转型升级的压力、土地环境的压力随之日益凸显。
前有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尽城衰”之痛,后有煤炭资源开采期限之“迫”,抛开“煤炭情结”, 克服“路径依赖”,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对济宁这样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从济宁煤炭储量和开采量来看,目前仍处于资源鼎盛期,但躺在煤上吃煤,终究是要吃完的。”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表示,尽管济宁还没到“煤竭城衰”的地步,但济宁也不得不考虑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共同命题——转型。
早在2007年,处在资源鼎盛时期的济宁,就确立了“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十二五”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主动出击、探索转型道路,确立了“工业强市”的战略定位,把工业作为两大“突破重点”之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举全市之力,毫不迟疑大抓工业、突破工业,毫不松懈地转方式、调结构,工业经济成为济宁转型探索的主战场。
通过实施工业经济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1351”百千亿元产业培植工程,济宁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全市过百亿元企业达到9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连年位居山东省前列,且全部为制造业企业。在煤炭量价齐跌的不利影响下,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8.2%、拉动工业增长7.2个百分点。山东推土机、中国重汽、吉利汽车在济宁的土地上成长起来,装备制造业成为济宁第一大产业。惠普集团、甲骨文、伊顿公司、国际纸业,日本小松、倍耐力、固特异、中国台湾联电等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济宁,中兴通讯、联想、汇源、娃哈哈、吉利等70余家国内500强企业在济宁投资。煤化工、工程机械、专用汽车、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光电产业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在济宁建成。
济宁终于打破了“煤电独大”的原有格局,先进制造业历史性超过煤炭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济宁也成为资源型城市鼎盛期主动转型的典范。
然而,济宁的顶层设计者们并未丝毫地松懈,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挤压”态势,济宁市委市政府再一次意识到了转型的急迫。这一次,他们将目标瞄向了信息产业。
绸缪
“科技和产业变革是必然的趋势,而信息化渗透了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产业革命的大势所趋,也是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济宁选择信息产业做为转型的新的突破口,马平昌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事实上,信息产业对于济宁来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济宁很早就开始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和铺垫。
在确认了转型的任务后,济宁市放弃了原本依赖土地资源、能源价格和财税政策为经济发展主推动力的政策,转向了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人才、环境和服务。
用了5年的时间,投资了15亿元,济宁市政府、科研单位和骨干企业合力建起了60多个创新服务平台。为了吸引和培育更多的高科技企业,仅在高新区,济宁就建设起了产学研基地、创意设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载体,以及软件园、云计算中心等17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整个高新区就此变成了一个提供综合服务的大平台。通过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原本相互独立的科研团体和研发成果,打破了技术壁垒,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济宁国家高新区软件园副主任程辉告诉记者。
程辉向记者解释,入驻高新区的企业可以随意调用高新区内的大型仪器、科技数据和产业化推介。这些资源和区域共享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开发、实验、推广,以及产品研制、设计、加工、检测等公共技术支持。
为了培养和引进更多的人才,济宁还投资建设了人才联盟、大学园和大学科技园,并与人社部专家服务中心、千人计划联谊会以及万宝盛华、怡安翰威特等世界知名人才机构建立合作,成功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名,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6751名。
济宁移动积极响应“宽带中国”战略大力发展“光纤宽带”
为响应国家“宽带中国”战略,助力济宁建设国家信息化和信息消费试点市,济宁移动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全面推动城乡光网建设,加快城市、农村地区光线宽带网络覆盖,目前已从城区社区延伸到乡镇、村庄,已具备光纤入户能力,用户规模也呈爆炸式增长。
0评论2015-01-071449
济宁移动引领4g时代 共建智慧城市
借助中国移动4g网络优势,济宁移动构建的“智慧城市”已推出了300多项行业应用。在移动办公、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包括智慧政务、企业办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警务、智慧城管、智慧门户等多种智慧应用。智慧城市,正伴随济宁移动矫健的步伐,以想象不到的速度,在孔孟大地上铺展开来。
0评论2014-12-302102
济宁:城镇化建设绘蓝图 千年古城发展换新颜
近年来,城前镇坚持城镇化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区域中心、蓝陵故城、商贸重镇、生态慢城”的城镇定位,坚持“工业强镇、商贸兴城、产业富民、生态保障”的发展思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吸引产业、人口向镇区迅速集聚,提升城镇化水平,壮大镇域经济规模,进一步增强辐射效应和虹吸效应,为打造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0评论2014-11-131271
"大数据"开启济宁旅游"智慧门"
近年来,随着大众化、散客化、个性化旅游时代的来临,游客出行更多依赖互联网获得出游目的地信息,完成旅游线路、食宿、交通预订,产生了庞大的旅游电子商务市场。面对这一趋势,济宁市旅游局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把发展智慧旅游作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整合旅游大数据资源,推行数字化管理,开展数字化营销,旅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进一步塑造了济宁旅游的良好形象,为游客营造了便捷的自助游环境。
0评论2014-08-0718124
济宁任城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任城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进一步整合城市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转型,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和服务能力,每年将财政收入高于预算部分的40%,用于智慧城市建设。此外,全区积极深化一卡通运用,实现市民卡在教育、社保、医保等领域的运用拓展,进一步推进市民卡与各行业信息化产品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一体化、城市管理数字化、人口楼院管理网格化、民情流水线普遍化、指挥调度一体化建设;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区一体化社会服务管理中心。
0评论2014-07-222607
济宁引进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社区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与物相连,前几年还是一个时髦的新名词,现在已经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生活方式了。为打造智慧社区,任城区济阳街道引进物联网技术,搭建起社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0评论2014-04-211175
济宁智慧旅游网正式上线运营
近日,济宁智慧旅游网正式上线,实现了济宁旅游资源的线上营销,目前已开通了酒店和景点门票在线预订和支付、360°景区全景观赏、电子导游图(旅游地理信息)、旅游攻略、旅游定制、旅游资讯查询等功能。
0评论2014-02-13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