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国家提出信息消费的概念后,信息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被人们关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信息消费概念的国家,虽然全世界的国家都在发展此类消费,但中国的信息消费对于GDP有着独特的拉动作用。
2013年8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除了制定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亿元的目标外,还首次提出将完善7大类支持政策,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业内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亿元大关,信息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消费不可能代替实体经济,所以它也不可能是最重要的拉动力量,但会成为GDP里最重要的新增力量。
记者:信息消费目前在国内的定义还不够清楚,许多消费者会认为网购就是信息消费,你如何定义信息消费?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国家,提出信息消费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邬贺铨:从信息消费本身的界限来看,实际上这个定义并不清楚。所谓消费是说产品和服务,消费什么样的东西才是信息消费,我认为买信息产品的消费才是信息消费。买手机、电视、电脑、平板电脑等各种信息产品是信息消费。这种消费原本就有,但是现在单独拉出来,这是信息消费的重要部分。
当然,还有服务性的消费。比如打电话、上网,这些服务都是需要用户支付给运营商一定的费用。而这部分服务原来也有,现在也被算进信息消费。它是消费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样的定义也有不准确的地方。
除此之外,对于电子商务是不是信息消费一直有争议。用户在网上订购手机、计算机都是信息消费,因为最后购买的的是信息产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电子商务都是信息消费。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技术的方式购买的消费,可消费者买的不一定是信息产品。在网络上购买衣服、买鞋,这些不是信息产品的购买行为,就不能纳入范围,因为它们只是用了信息消费的手段购买。如果所有网购都是信息消费的话就夸大了。
中国之所以提出来信息消费,是因为我们想扩大、增加此类消费的规模。过去,拉动消费的是住房、汽车。可现在住房属于调控,汽车的发展在有些地方被限号,另外,受到交通和pm2.5的压力,汽车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多限制。所以这两方面就没有再像以前那么大的拉动能力,于是政府就想在信息消费上重点发展。
信息消费的体量不小,如今4G牌照发放又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有11亿左右,如果一半的人都用4G手机,一部手机是2000元的话,就是十万亿元的规模。从体量上考虑,政府认为应该加大信息消费,这是从本身带动消费考虑的。另外,政府拉动信息消费是为了提升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它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有了很好的信息终端,会给学习生活带来更多方便。一般认为技术本身带动的间接效益会比大多数行业更大。所以在这点上,政府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的意见,出台一些促进信息消费的政策,符合现在社会信息化潮流,也是抓住了信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是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是一举几得的行为。
国家提出来这个概念是很好的事情。很多人在问外国为什么不提,因为从国外来看,信息上消费的比例已经很多了。国内网民抱怨网费贵、通讯贵。我们国家通讯上的支出在人均上的比率是6%到8%,而美国只有4%,但是国外整个电信的服务额度比我们高得多,又因为价格便宜,导致国外的使用频繁度很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用量还是比较小的,还有要拉动的空间。国家这么做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如果每个人都增加使用和购买力,信息消费的总量就上去了。尽管中国的汽车普及率不及美国高,但是中国的增长空间受到城市的限制,不如美国增长快。虽然美国汽车多,并且在不断地更新。双方的国情不同,在中国,提信息消费就很有自身的道理和发展意义。
记者:信息消费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信息消费有没有遇到哪些瓶颈?为了迎接未来更快的发展,有哪些问题是需要现在开始着手解决?
邬贺铨:瓶颈是有的。现在卖得最好的是手机终端,我们希望拉动效果最显著的是手机。因为手机的更换速度很快,一年多就会更换一次。但是电视机就换得非常慢,因为在家庭电视机达到了一定技术标准后,基本上短期内再换就很困难了。虽然现在电视产业也做了很多创新,比如LED等,未来的清晰度可能也会翻一倍,但是网络的发展很快,年轻人基本不看电视,所以我们不指望电视机有大的发展。
计算机也一样,因为计算机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不像手机是所有人都可以用的,更新换代也没有那么快。所以,目前最大的期望是在手机上。而且随着4G的发放,手机的换代也迎来了一个机会,只是换代的时间还有很多年,而且4G发放也遇到了很多的瓶颈。
另外,消费者用手机并不是为了打电话,更多的是为了移动互联网。因为这里面涉及很多安全问题,而我们的手机操作系统,核心芯片基本都是国外的,因此也有很多安全的风险。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也不会那么放心地去使用,这是个难题。
对于企业来说,要开发一些能使用户增值的服务。由于4G的使用,会让流量消耗变快,以前3G一个月包月的流量,在使用4G后可能十天就用完了。用户需要降价,但是运营商不喜欢降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要思考,4G要靠什么来吸引用户使用。因此我们想到,能不能给用户产生增值服务,所以这里面有很多的开发需要做。
只是这类的开发工作不是提前想好就可以了,而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慢慢持续地创新。这些都是信息消费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问题。
记者:信息消费既然是拉动国民经济很重要的一个力量,这些瓶颈就需要解决。针对你提到的这些问题,有哪些工作是现阶段必须要做的?
邬贺铨:体制问题必须健全,而且必须是政府解决。频率700M能不能释放,谁说了都不算,必须是政府。一个地方宽带能不能进小区,老百姓是有疑惑的,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考虑。
发展移动互联网,包括大数据应用,很重要一点是数据能不能开放。政府是拥有数据最多的,因此政府一定要努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说企业是主体,但是政府也要引导。另外,我们要让企业去做创新,因为移动互联网不是预设好的,而是需要创新的,这些创新一般来说都是中小企业为主体。国内的中小企业没有担保,发展程度不够。中小企业资金也会遇到困难,用什么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这里面当然有政府的力量。可究竟怎么支持?
没有大批的中小企业很难真的发展信息消费,很难创新。而且在新一轮信息消费中,运营商能不能成为推动力量而不仅仅是旁观者,这也涉及到运营商自身的改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互联网是个新兴产业,很多的法律是不完善的,也很难把实体的物理环境法律带进虚拟环境。毕竟虚拟环境与实体环境不一样,怎么界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里面既有政府的问题也有企业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法律很多,但是唯独没有电信法,没有网络法,没有广电法,因此,网络还是无法无天的。
我们很难去界定什么是用户数据,什么是隐私。不是所有的用户数据都是隐私,如果所有都是隐私,那么我们就空有数据而不能挖掘。如果屏蔽掉个体的数据,只把群体的行为推出来,这个跟隐私就没有关系。新出台的互联网金融,都是过去没有的。金融监管的体质怎么放到互联网金融里,这些都是我们在信息消费里需要思考,需要解决的。信息消费也可以和工业结合,怎么把信息技术用到产业上,两化融合很重要,只是现在并没有把这块放到信息消费里,它只是个工具。所以信息消费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但是归根到底都是如何发展产业的问题,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
记者:虽然国家支持,消费者愿意买,但是信息消费的前景依然是模糊的,在未来几年中,信息消费的发展趋势如何?业内是否有过相关的预测?在如今的利好形势下,未来是否会出现企业一涌而上的局面?政府是否应该提前做好规范?
邬贺铨:立足在现阶段,我们很难去预测信息消费的前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信息化深入、信息化发展、人们收入的逐步增加,信息消费一定会继续发展。只是这个产业什么时候可以达到巅峰,什么时候会掉下来,无法判断。我认为信息消费这些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既不会太快发展,也不可能停步不前。一定会发展,只是发展的快与慢的问题,信息消费一定会逐步增长,拉动GDP的比率也会越来越大。现在信息消费对于GDP的拉动是百分之二点几,这是直接拉动,间接拉动的比率就会更高。而且信息消费对于整个GDP的拉动力量会逐渐变大。至于以后的发展,企业一涌而至是很正常的,但是不用担心,因为市场会淘汰劣势企业,当然前提是政府不要过分地干涉。政府需要选择性地扶持,但是不要什么都扶持。从实际情况来看,已经有不少企业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果政府要补贴,就要选择性补贴,选择部分企业,而非整个行业都得到补贴。
邬贺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大智移云”时代
8月14日,2014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IMIC)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在大会上以《移动互联网的风光与风险》为题做了主旨发言。邬贺铨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风头正旺、应用风情万种、安全风急浪高、创新风起云涌。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
0评论2014-08-2025967
邬贺铨:挖掘释放大数据价值
一般来说,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网络数据;第二个层面是网络传感器上面的数据;还有一些既不是网络也不是传感器的数据,比如政府以及企业部门所收集的数据,就属于第三个层面,即社会层面的数据。基于数据库,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用的数据,然后通过变换、利用,最终融合出来需要的东西。
0评论2014-08-0718484
智慧城市能否为中国城市带来救赎
智慧城市的提出,燃起了人们对城市问题治理的期待。对城市居民而言,智慧城市似乎就等于能轻松快捷的上下班、生活环境健康舒适,安全且有保障。然而,现阶段,我们的城市远没有预期中的那么“智慧”。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覆盖多地区雾霾天气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借助智慧城市建设解决中国城市现有问题,成为了人们思考的重点。智慧城市真的会带来中国城市的救赎吗?近期我们专访了国务院物联网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先生,来为我们解读新型城镇化政策碰撞之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0评论2014-04-2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