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浓重的尾气污染、越来越胶着的交通拥堵、越来越恶化的出行环境……随着我国快速迈入汽车社会,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城市病”正变得越来越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发展地铁、公交、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能否缓解当前城市交通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
城市现有交通模式必须转变
要构建一个私家车、公交、自行车、步行均衡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首先必须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樊家村的小余,进入5月以来心情特别好。“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地铁10号线全线通车了。”在宣武门上班的小余告诉记者,尽管她家里有一辆私家车,但是10号线通车后,她宁可选择地铁也不愿意开车上下班。“10号线倒4号线,从家门口到单位办公室40分钟,只要2块钱。”小余告诉记者,如果早高峰开车去单位,至少1个小时,油钱也不少花。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老程身上,家住北京望京的他在国贸一家世界500强的外企上班。“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我平时上下班都是骑车15分钟到地铁站,存好车,然后坐地铁到国贸。”老程告诉记者,这样的方式对他而言,经济又健康。
如今,绿色交通这一出行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平日里上班放学,还是节假日旅行出游,“能坐地铁公交就不开车,尽量走路骑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发展绿色交通的根本原因是城市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我国城市人口总量大、居住密度高、土地资源匮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突出。据统计,交通运输的石油消耗占到全社会消耗总量的36%以上,污染物排放量占到大城市空气污染物总量的60%左右。
同时,伴随着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不少城市交通拥堵范围日益扩大,居民平均上下班通勤时间不断延长,资源供应紧张、核心功能区秩序混乱、环境恶化等成为很多城市面临的社会管理问题。这些都要求加快转变现有粗放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式,将“绿色交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要转变现有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过度依赖机动车的出行模式。以北京为例。虽然北京率先实行了公交优先战略,目前公交出行率达到44%,为全国最高,但是仍然有相当比例的人固守开车出行,自行车出行比例也逐年下降,从上世纪80年代的60%跌落至16%左右。
“倡导绿色出行,应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平衡发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综合的城市交通体系。对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而言,公交比例应该占50%,私家车占20%,自行车占20%,步行占10%。”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毛保华指出。这意味着发展绿色交通,首先应把容量大、能耗低、污染小的城市公共交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对此,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曾特别指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人本、集约、绿色、高效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有利于从根本上推动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种态势在近几年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愈发明显。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城市客运系统运送旅客1228.4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4%。其中,公共汽电车完成749.80亿人次,运营里程346.82亿公里,分别增长4.8%和4.5%;轨道交通完成87.29亿人次,运营里程2.81亿列公里,分别增长22.4%和17.3%。
“公交都市”全面启动
去年,北京、重庆、济南、深圳等15个城市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十二五”期间试点范围将扩大到30个
绿色交通: 2015年武汉市民出行40%靠公共交通
以大容量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为核心,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方便市民低碳出行。到2015年,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比例40%,比2010年提升16.2%。
0评论2013-08-16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