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云计算大数据展示图。
假设您是一名自驾游达人,您有没有想过,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移动基站了解您所在高速公路路段的通行状况,在路途中为你导航出一条更为快捷通畅的出行路线。
假设您是一位经常出差的商人,担心搭乘长途客车远行不放心,您有没有想过,通过车载摄像头实时传输的画面,应急指挥监控平台可实时掌握车辆运行情况,一路“透视”长途安全线。
假设您是交通管理、执法人员,您发现城区的士空车满街扫,机场铁路客运站停靠点却人满为患无车坐时,您是否考虑过如何实现连续运输协调联动服务?
依靠大数据,以上问题都能得以解决。
在交通运输领域中,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行状态还是交通服务对象和交通运载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大量的数据。从大数据的思路和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正待挖掘的宝藏,可以揭示出更多规律性的东西,为交通决策和服务带来新的解题思路。
近几年,浙江省交通信息化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行业数据资源,特别是大部制改革后,又陆续整合了铁路、航空、城市公共交通等相关部门的多类数据。浙江交通运输行业以“技术创新、智慧引领、行业带动、区域合作”为宗旨,着力加强交通运输运行状态的可视、可测建设,拓展信息系统应用面,深化数据实时准确采集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将交通运输真正带入“大数据时代”。
智慧出行微时代
如何便捷出行历来是民生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出行”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从最初的“逢人问路”到查看交通地图,到查询公交车牌,到拨打114咨询电话,再到互联网搜索——这一切都说明,只有掌握大量的出行信息,才能在出行时居于主导不至茫然,更说明了信息量的大小决定了公众出行的便捷程度,两者成正比。
“借助微信公众服务号,让老百姓享受交通大数据分析所带来的‘无限便捷’,这将是出行观念转型下的‘惊人一瞥’,也是将大数据引入交通出行领域中的一次试航。”浙江省交通信息中心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国庆前夕,该中心采用移动基站大数据分析结果推出了“浙江交通出行”微信公众服务号,发布高速公路实时通行状况。据了解,这项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应用是全国首创,并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只要在微信中输入‘浙江交通出行’搜索,就可以关注到这个微信公众服务号。”随着研发人员的示范操作,记者在自己的手机中添加了这个微信公众号,惊喜之余,的确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它是一款多功能的微信公众服务号。随着指尖的层层跳跃,记者很容易掌握它的功能运用:横向板块与纵向板块。所谓横向板块,依次是“微行浙江”、“绿色出行”、“航空铁路”;纵向板块则依次显示“实时路况”、“易堵路段实况”、“高速应急救援”、“长途客运”、“高速通行费查询”、“航班状态”、“列车查询”、“公交巴士”、“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点击其中一项功能就能立即体会到便捷所在。例如,点击“长途客运”功能,选择出发城市和抵达城市,按下“查询”键,就能立即显示出当天的所有班次,包括准确无误的始发时间和抵达时间。
在多款功能中,最夺人眼球的是“公共自行车”功能,它能显示出全杭州市区内所有的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只见手机屏幕中跳出杭州城区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绿色的自行车圆形符号就表示停放点。当使用者按下其中一个绿圆点时,它会清楚地标注出使用者的具体位置,并指出距离最近的公共自行车停放点。这一功能不禁让记者感慨万分,“想想每天有多少选择绿色出行的市民为找不到停放点而发愁,或者为借不到公共自行车而发愁,而现在有了‘浙江交通出行’微信公众服务号,这一切将堪称完美。”
“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在交通出行领域中的完美实践所带来的硕果。”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任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浙江交通与阿里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展开深层合作,浙江交通公众服务系统在推出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明年适应形势发展,将推出浙江交通出行APP版及新版网站,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查询服务,以提高浙江的交通信息化服务能力,实现交通信息资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盘棋效应。
智慧监管保平安
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便捷、安全的交通出行日益成为老百姓的重要诉求。如何在重大节假日和恶劣天气条件下,保证人民群众安全畅通出行?
2013年年初,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了以交通、公安、海事、气象等12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部,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浙江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部对全省节日期间道路、水路、航空、铁路运输和城市交通实行综合指挥协调,全面加强雨雪冰冻天气及公路大流量条件下运输保障和安全监管工作。
为了更好开展应急指挥工作,省交通运输厅于2013年5月成立浙江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作为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部工作平台。该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在一年多的时间中,不断整合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视频,现已达8300多路,利用多种定位技术,对车、船、飞机进行实时监控,真正实现了将“天上飞的、路上跑的、水中游的”纳入到监测、指挥范围,促进了信息流在各种运输方式上的无缝衔接,实现海陆空大交通的监管格局。